(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 台北綜合報導) 「表現の不自由展」展出曾因審查機制而被視為禁忌之作,6組日本及韓國藝術家聚焦於戰爭罪行、天皇體制,以及福島核電廠事故,自即日至6月7日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表現の不自由展」繼2019年於日本愛知三年展、韓國濟州島和平公園展出後,將在台北MOCA Studio登場,由「表現不自由展執行委員會」成員新井博之、岡本有佳共同擔任策展人。
展覽將帶來曾因審查機制而被視為禁忌的作品為主軸,共有6組日本及韓國藝術家參與展出,作品聚焦於戰爭罪行與殖民、天皇體制,以及福島核電廠事故三項審查議題,試圖省思審查機制在時代演變、意識形態與身份視角的交替轉換下,直視這些被掩蓋的作品事實樣貌,展開深刻的內省與對話。
「表現の不自由展」的策展概念源自於2012年國際相機品牌尼康(Nikon)取消韓國攝影師安世鴻有關慰安婦的作品展出事件。策展團隊遂於2015年策劃了第一檔「表現の不自由展」,展示曾受審查被視為禁忌的作品。延伸閱讀:日政府施壓藝術展撤除慰安婦像 展方稱甚至收到恐攻威脅
《刻在空椅上的約定》演出(圖/台北當代)
2019年延續策畫「表現自由展:在那之後?」為愛知三年展的企畫展,聚焦「審查制度」相關議題,開展後因作品的爭議性,相繼接獲威脅、抗議,遂於開展後3日緊急閉展。雖於展期尾聲,經協商後重新開放,但已引發國際社會及國際藝術團體前所未見的討論聲浪,擔憂未來藝術表現的自由性將備受箝制。
策展團隊表示,世界各地都傳出審查藝術創作的消息,有一部份的原因是來自於全球化,以及藝術家受到人權思想的啟蒙,進而反抗審查制度。日本的審查,與戰爭罪行及日本帝國殖民有很大的關係。
團隊強調,歷史修正主義、種族與性別歧視於近年的崛起正是此般審查的溫床。被審查的議題不僅僅是日本地區,還包括東亞後殖民政治各地區的台灣在內。同時,審查也與日本的現代化與淵遠的帝國歷史緊密相關。
展覽以「路徑」的方式來陳述三個與日本歷史緊密相連的審查焦點:戰爭罪責與殖民、天皇體制,以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策展團隊說明:「『路徑』經常使用於檢視環境、歷史與人權教育的互動式行走。展覽的「路徑」會引導觀眾行經受審查的作品,並且最終通往對未來的盼望。」
詳情請前往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