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海洋是生命之源,而公海是地球的藍色心臟,然而竟只有約1.2%海域獲得保護。聯合國花了兩週討論已40年沒修訂的海洋公約,盼能為地球的存續盡一份力,卻在各國利益衝突下難以取得共識,宣告失敗。
綜合美聯社與BBC報導,1982年簽訂舊協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的168國,過去兩週來齊聚紐約,本應為全球三分之二的公海水域設定保護條款。
議程主旨有四,分別為:建立海洋保育區、加強環境衝擊評估、為開發中國家提供金援與協助建構調適能力、分享海洋基因資源(包括海洋動植物生物資料,可供公益目的使用,如藥品、食物等)。
在各國領海之外,僅1.2%的公海獲得保護,意味地球廣袤的水域,正遭遇氣候變遷、過度捕魚、航運,甚至海底採礦等嚴重生態威脅。各國的利益不同,願意妥協的空間也有限,像是北極圈資源、漁權、如何資助開發中國家等議題都各持己見。
綠色和平代表Laura Meller怒批美國等富國行動太遲,俄國也是主要的談判阻撓者,不僅不願好好配合議程,在多項議題上,也拒絕對歐盟等國家作出任何讓步。
今年稍早發布的研究指出,約10%至15%海洋物種已在絕種邊緣。在缺乏一致的保育努力下,水生動物難逃衝擊,鯊魚與魟魚已因過度捕撈而數目大減,鯊魚、海龜、鯨魚等具遷徙行為的物種,更可能因觸及人類活動(如航運)而受傷甚至死亡。
再者,海洋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大功臣。氣候變遷引發的多餘熱能中,高達90%是由海洋吸收。然而,隨著海洋熱浪益發頻繁,若各國不願傾注更多努力加以保護,未來海洋失能,人類或將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