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 綜合報導)連綿不絕的嚴苛封城禁令與隔離規定,不僅重創中國經濟,也殘害了民眾的身心健康,連中國專家都憂心,此一創傷可能會長達20年!在這場心理疫情中,「內傷」最重的,恐怕是心理素質不夠強大的青少年。
路透報導,20歲、樂於交際的北京某大學學生張孟(音譯),去年12月遭遇了一次大崩潰。長期關在宿舍房內、不能與朋友見面,連去食堂、洗澡都有強制規定,逼得她整個人都「瓦解了」。今年8月,她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
同樣20歲的姚姓學生,高中寄宿時首次崩潰。不解防疫規範何以如此嚴格的他,有天甚至在廁所哭到不能自已,「五臟六腑都在哭泣」。2021年,已上大學的姚生,仍無法擺脫憂鬱,也因家人壓力而無法選修自己喜愛的課程,於是他輕生了。
在這場COVID衍生的心理戰役中,青少年與年輕人尤為煎熬。心智尚不成熟、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再加上升學與就業壓力都較老一輩都來得重,韌性不足的人,往往一被壓垮,就無力復原。根據2020年數據,約有2億2千萬孩童與青年曾「困於」無止盡的封城令中。
舉例而言,在上海昏天暗地的兩個月封城期間,許多15至18歲的青少年,因不得返家,而須在隔離所自理生活,自己做飯、也無人能說話,日子真的太難了。
由於數據過少,封城對中國整體人民心理衛生的衝擊難以估量,但光是現有的資料,就畫出了一片慘澹景象。今年1月出刊的一份美國研究指出,2020年4月進行的39,751名中學生調查中,約兩成曾有自殺傾向。從更廣的年齡層來看,2022年1至7月中,中國搜尋引擎百度上「心理諮商」的搜尋結果較去年同期激增了三倍。
或許也不能怪中國學子對壓力的容受力太弱。失業率雖維持在5.4%,都市中的年輕人口卻已達紀錄高點19.9%。與此同時,企業因疫情、政府對科技業與補教業的打壓,而縮減聘僱活動,意味工作飯碗一碗難求,再加上許多是中國1980年至2015年一胎化政策下的獨生子、獨生女,他們可是要一肩扛起父母老年照護的重擔。
四面八方的壓力,讓去年興起的「躺平族」,更沒有奮起的力氣了。根據復旦大學今年對4,500名中國年輕人所做的調查,高達七成表現了不同程度的憂鬱。
官方並非沒有意識到此一危機,也開始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但心理衛生議題獲得關注,也不過是這20年來的事情,資源的投注仍嫌不足。官媒人民日報在6月的一篇報導中,引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中國的精神病學權威醫院)院長陸林的警告,他認為COVID對人民的心理健康的傷害,恐禍延20年。
陸林表示,多數人在疫情緩解後能恢復正常,但至少有一成的人「回不去了」。從臨床經驗中,許多青少年患者因此染上了電玩成癮症,出現睡眠障礙,持續情緒低落,不願進行戶外活動。
一場疫情,動搖了誰的心志?「高中剛畢業時,我自認很愛國的,但現在漸漸淡了。倒不是不再相信政府,而是口罩與消毒水的味道,已揮之不去,深入骨髓」,張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