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台北採訪報導)財團法人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於今(29)日主辦「台灣永續日—環境、糧食、綠消費」,倡議環境永續、生態系統服務及ESG理念的推動與落實,並著重於農業ESG生態農法、養殖漁業生態服務貨幣化以及民生商品碳足跡誠實標示議題進行探討。
為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成為「台灣永續日」,由財團法人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南華大學主辦該活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協辦,並廣邀產官學代表與會致詞,現場互動熱烈。
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董事長溫燕嬌為「台灣永續日」的發起,更將名下位於新店區車子路的28公頃山坡保育林地,正式規劃為「台灣原生種植物生態示範區」,並將與鄰近大學建立長期建教合作關係,出版發行生態系統解說手冊,讓園區成為大台北都會區最佳生態保育示範教育基地。溫燕嬌表示,此舉為點燃小小火種,盼人與土地能共生共贏,互利互惠。
台灣樂活有機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李鴻圖則強調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他指出「地球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擺錯位置,」重視永續,當發展循環經濟。文化大學王子奇校長則談及,將業界越發重視的永續,在大學端中與各系課程緊密結合,讓永續的種子在學生中發芽茁壯、學以致用,也讓文大成為不一樣的標竿。
世界環境教科文基金會秘書長、台大園藝系兼任副教授陳開憲著重自然碳匯議題,他指出,台灣平均一人一年用電量需要燒掉100棵樹才能獲得,台灣很幸運三分二的土地都是綠地,自然碳匯潛力高,應積極將自然碳匯「有價化」。
然而,陳開憲點出,因沒有積極管理,也沒有政策鼓勵,以致台灣成為「坐在金礦上的乞丐」,根據行政院「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台灣碳匯於2050年僅成長到 22.5 百萬公噸,換句話說30年內僅增長5%,1年漲不到1%。
陳開憲受訪時近一步說明,根據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計畫中,「人造林」需要十年以上方有碳權,並且有三十年的有效固碳期。換句話說,想增加自然碳匯,需得進行林相更新。
綜觀台灣,一則5、60年前大規模種植柳杉,在經過數十年成長後固碳能力已大不如前,更遑論百年樹木,這也導致台灣未來30年碳匯增長僅5%的原由;二來,台灣缺乏鼓勵林相更新相關政策,更有政客搞不清狀況,認為砍樹不妥,實則以碳匯的角度來看大錯特錯。樹木輪伐、輪種進行林相更新,方能達成自然碳匯有價化。
陳開憲指出,儘管台灣因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無法借重其體系來做碳匯機制,但我們民間企業強勁,半導體、電子業在國際供應鏈中舉足輕重,以歐盟2021年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為例,台灣要跟歐盟做生意就必須談碳稅、碳匯的交互認可,如何接軌國際並獲得認可成台灣未來重要挑戰。
仍待三讀的《氣候變遷因應法》雖然對碳匯有價化進行原則性規範,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陳開憲也呼籲環保署與農委會, 應設法使自然碳匯有效增加台灣跟國外討價還價的籌碼。
談及國發會28日發布的「十二項關鍵戰略」,陳開憲提醒,倘若著重工業技術上減碳等人工碳匯,而缺乏積極有效達成碳捕捉、落實提升自然碳匯,恐將淪抵銷數字的「金融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