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世衛,WHO)5日宣布,新冠肺炎(COVID-19)不再構成全球公衛緊急事件,這導致全球7.64億人染疫、7百萬人死亡(真正數字可能破2千萬)的全球流行病,終於在苦難的3年後正式降級,COVID真的不再是威脅了嗎?
為何要結束緊急狀態?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疫情已呈下滑趨勢逾一年,疫苗接種加上染疫,已強化了群體免疫,因此WHO正式認證,人們生活終於可回歸正軌。
實際影響為何?
一般人沒有影響。將衛生威脅列為緊急事件(emergency)的用意是,促各政府採取協調行動遏制之。WHO的這般宣告,是用來向國際發出SOS信號,對需要協助的國家馳援。許多國家業已解除COVID禁令,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也將於下周解除緊急狀態。
COVID-19還是大流行病嗎?
是的。譚德塞表示,病毒猶存,每周仍有數千人染疫病歿。雖已非緊急事件,但突變株持續出現,各國須將之視同其他流行病,審慎因應。根據WHO,光是4月,全球就通報了300萬個例子、1.7萬死亡案例,尤以南亞與中東為甚。
那COVID-19到底何時才結束?
不清楚。世衛官員萊恩(Michael Ryan)表示,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花了數十年才消失。「大流行病只有在下一個疫情現世之時才算真正結束。」他認為,COVID應還會傳播很長一段時日,惟威脅已低,無須加大防疫力道。
有什麼疾病曾被宣告為緊急事件?
豬流感(swine flu)、茲卡病毒(Zika)、伊波拉病毒(Ebola)、小兒麻痺(polio)、猴痘(mpox)都曾列為全球緊急事件。WHO早在9年前就宣告小兒麻痺為緊急狀態,至今仍未根除。
還需要採取防護措施嗎?
要的。打疫苗、追加劑仍有必要,免疫較弱者或慢性病患者,請多加注意。英國雷丁大學微生物專家Simon Clarke呼籲,這件事釋出的訊息是,請大家保重自身,同時為他人設想。若有呼吸道感染、咳嗽等症狀,不要讓別人陷入風險。「無論你如何身強體健,COVID仍能讓你患上重病,若你又老又身子虛,COVID可能會要了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