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科技組 綜合報導)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預計9月升空、今天(14日)正式起運,總統蔡英文表示,獵風者8成以上關鍵元件由台灣研發製造,證明以台灣半導體精密製造優勢,絕對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衛星未來收集的資料,將對全球氣象觀測、預報有所貢獻。
獵風者衛星(TRITON)今天自國家太空中心起運往法屬圭亞那,預計9月自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升空;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人今天都出席起運典禮,見證「台灣製造」將「飛向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蔡總統出席致詞時指出,獵風者歷經眾人近十年心血,無數次測試,好不容易準備進入發射升空的關鍵階段,相信與會者與她一樣,滿是興奮、激動、感動之情,一同見證台灣太空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起運典禮14日在國家太空中心舉行,總統蔡英文(中)、行政院長陳建仁(右4)、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左3)、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左4)、新竹市長高虹安(左2)、民進黨立委柯建銘(右3)、蘇巧慧(右2)等人出席。中央社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預計9月升空,14日從國家太空中心正式起運,運往法屬圭亞那。中央社
蔡總統表示,在各界支持以及國科會全力投入下,相信獵風者計畫是個起點,台灣會愈做愈好,成為國際間主要的衛星科技國家,而TRITON是個很響亮的名字,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海之信使,擁有駕馭風浪能力,象徵這顆氣象衛星被賦予的使命。
蔡總統指出,未來獵風者從中南美洲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後,將執行海面風速觀測任務,收集中低緯度區海面風速資料,為人們更精準地掌握劇烈天氣在海面上生成初期的數據,這對全球氣象觀測預報將是重大突破、也將對全世界有所貢獻。
蔡總統說,令眾人引以為傲的是,獵風者衛星從構想、設計到製作,是土生土長的台灣製造,「這顆衛星有8成以上的關鍵元件,都是由台灣研發製造」,超過20家國內研發單位、廠商共同參與,它搭載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也是由台灣自行研發。
蔡總統表示,獵風者衛星證明,以台灣半導體精密製造的優勢,絕對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起運典禮14日上午在國家太空中心舉行,總統蔡英文(右1)、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右2)與新竹市長高虹安(左1)等人出席。中央社
蔡總統指出,近年來,政府不斷努力為太空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環境和體質, 包括核定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10年投入新台幣251億元,頒布「太空發展法」,以及將國家太空中心升格為行政法人,在法律、預算、組織各層面,政府給予最大支持。
蔡總統表示,今天起運的獵風者衛星,是台灣進軍國際太空產業的關鍵一大步,感謝所有相關人員的辛苦付出,在研發製造過程,一顆螺絲都不敢大意,面對許多現實困難的挑戰,也不言放棄,「讓我們可以光榮地向世界說,獵風者衛星來自台灣」。
蔡總統說,獵風者衛星代表台灣海之信使,也承載台灣發展太空產業、參與太空時代的決心,更代表「台灣製造」不僅能站上國際,也飛向太空,祝福獵風者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獵風者衛星今天起運前往桃園國際機場,預計7月17日運抵法屬圭亞那,隨後進入圭亞那太空中心進行整備,進行燃料填充、與火箭對接等工作,並於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的Vega型火箭升空,進入550公里至65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展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訊號接收的任務。
行政院長陳建仁(上圖, 中央社)致詞時表示,獵風者衛星的酬載儀器,是學研界共同研發的心血結晶,衛星本體更由超過20家廠商共同合作,打造過程帶領國內相關產業跨入太空領域,意義非凡。
陳建仁指出,獵風者衛星台灣自製率達到約83%,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是35%就可稱自製衛星,顯見台灣國家太空中心團隊實在很了不起。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則表示,太空科技發展快速、太空經濟已成形,並帶動台灣太空產業鏈,其中在地面設備部分,2020年至2025年相關產值預估可增加新台幣800億元,總產值將可達到3000億元。
吳政忠(上圖, 中央社) 指出,以2022年來說,成長幅度更超過20%,大幅優於全球市場幅度0.3%;國家太空中心今年改制為行政法人,除原先的研發任務,更肩負產業推動與人才培育使命,國科會將持續在府院支持下,與國家太空中心從不同層面推動產業升級。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期待獵風者每天提供近7萬筆數據,強化科學研究、氣象預測的資料量,與福衛七號並肩作戰,讓台灣成為國際關鍵氣象資料輸出國。
吳宗信表示,獵風者跟福衛五號的關鍵元件相比,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效能更佳,這要感謝台灣強大的產業跟公部門、學界齊心協力合作,而獵風者被稱為新時代氣象衛星,因為主要的酬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 資料應用是過去10年才出現的科學研究。
吳宗信(下圖, 中央社)強調,獵風者可以在劇烈天氣、比如颱風生成初期,就得以進行觀測,以提早知道會不會發生,進而強化科學研究跟氣象預測的資料量,同時會增加預測品質,守護台灣寶貴家園。
他表示,深深地期待,現在台美合作的福衛七號、總共有6顆氣象衛星,再加上即將升空的獵風者,能讓台灣在未來成為國際上非常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
獵風者衛星計畫2014年啟動,歷經8年多努力,終於走到起運重要關卡,吳宗信感性地說,從設計、製造,進入測試,「就像在扶養一個孩子」,從嬰兒被父母拉拔長大,雖然經過很多挑戰,但幸好有很多親戚朋友幫助,今天孩子要去「外地」讀書,縱然不捨,但仍滿懷期待,希望獵風者可以替全世界氣象、科學界作出重要貢獻,帶來價值。
國家太空中心TASA 7月10日在臉書po文指出,太空中心自製衛星「獵風者」6 月中旬通過「衛星運送前審查」(Pre-Shipment Review, PSR),確認衛星狀態、運輸計畫、發射場作業皆已準備妥當。7/14 起運至法屬圭亞那。
獵風者升空後,訊號蒐集範圍會先集中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
海面風場資訊是目前相當缺乏的氣象資料。擔任此次PSR審查委員的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表示,獵風者衛星可以補充劇烈天氣生成初期,海面上的相關數據,對氣象觀測相當有幫助。
以獵風者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訊,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它不僅是一顆氣象衛星,也是科學衛星。
除了太空中心與氣象局,獵風者的觀測資料也會提供給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及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NCU 進行研究。
除了上述任務,獵風者也將進一步驗證衛星關鍵元件、酬載儀器、衛星系統、次系統設計製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