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李昱德 綜合報導)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所發射、被暱稱為「不可能任務」的衛星「風神號」(Aeolus)在執行5年的任務後將正式功成身退。然而,由於任由它自行墜入地球可能無法在大氣層中將所有零件完全燃燒殆盡,工程人員將首次嘗試「導引墜地」,後續也將派出「風神2號」繼續持行任務。
「風神」衛星是由空中巴士國防與太空公司所製造、由ESA所營運的獨特地球觀測衛星,是全球首顆搭載能進行全球風分量廓線觀測儀器的衛星。如果數據搜集成功,將讓人類得以在氣象觀測領域往前跨一大步,甚至預測數日後的天氣狀況,並增進對颶風走向、火山灰擴散情形的了解。
由於科學家花費數十年仍難以確保能夠在太空真空中持續運作的系統,風神衛星一度難以化為現實,因此才被稱為「不可能任務衛星」(The impossible satellite),不過因為它所帶來的美好願景:從地表至平流層(約30公里高處)的超高觀測點,計畫才沒有被放棄。
在此之前,氣象資訊多透過零碎觀測方式拼湊而成,像是地上的風速計、氣象觀測氣球及飛機,還有只能透過雲的走向及海流方向來推測風向的衛星等。這些方式通常只能得到區域性、特定高度的數據,而風神能在最有效的高度運作,且能取得最全面、詳細的數據,是人類氣象觀測的一項突破。
風神會朝大氣層發射紫外線,光波在大氣中會因空氣分子和其他微粒而反射,讓衛星透過超大型望遠鏡觀測回波,氣象學家再依此數據調整模型,增加對氣象預測的準確度。
只是當風神正式在2018年升空並開始執行為期5年的任務後的今天,除役繞行軌道太空設備的手法已經改變,團隊需準確預測衛星墜入地球後的著陸點,不然就要確保衛星在觸地前完全燃燒殆盡。目前看來,風神的動力系統無法做到第一點,而根據推測會有最多20%的部件在通過大氣層時倖存,因此科學家們決定用特殊的「導引墜地」方式,讓風神返回地球。
所謂的導引墜地,是指團隊將操縱衛星逐步降低飛行高度,並在昨(28)日達到距地表120公里處高空,再任由地心引力將其拉至地表,期間雷達會持續追蹤衛星的位置,預計格林威治時間的晚間7點會達成觸地。
現階段,ESA已通過一筆約4.13億歐元的預算用以建造「風神2號」,歐洲氣象衛星觀察組織(EUMETSAT)也將提供後續另一筆9億歐元的預算,預計2040年前會發射,繼續前輩風神1號未盡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