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南韓科學家7月提出驚天動地的超導體大發現,宣稱LK-99可在室溫常壓的條件下達成超導特性(目前僅能在極度低溫、高壓環境下實現),在全球各地掀起一片復現熱,盼能證明這極具產業革新潛力的理論,但數十項實驗顯示,LK-99恐怕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它並非超導體,而是絕緣體。
要能被稱為是超導體,必須符合兩大要件-零電阻、懸浮抗磁性。然而,8月初台大的複製實驗中,未能成功復現南韓的聲稱,而《自然》(Nature)期刊16日的報導也指出,綜合檢視歐美亞研究後發現,此番論點站不住腳,LK-99之所以會出現部分懸浮力與電阻下降情形,可能只是因其含有「雜質」。
光是磁力部分,其實就啟人疑竇。南韓當初公布的影片中,號稱LK-99出現了抗磁性的「邁斯納效應」(Messner effect),但曾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的凝聚體物理學專家Derrick van Gennep指出,影片中的物體有一端始終黏在磁鐵上,並未「真正」浮起,並非超導體會在磁鐵上出現的懸浮、旋轉樣貌。北京大學實驗也稱,確實看到了鐵磁性(ferromagnetism),但這種特性可見於一般的鐵粉實驗,稱不上磁浮力。
此外,研究顯示,LK-99內含的硫化銅,可能會在不同溫度下出現異變,導致樣本的電阻急遽下降、出現部分磁浮現象。
另一方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成功合成出最純粹、不含雜質的LK-99單結晶,結果發現其雖具有高度絕緣特性,以及些微鐵磁性與抗磁性(diamagnetism),卻不足以達到懸浮力。
從這些日子以來全球「柯南」科學家追查真相的努力可見,LK-99頂多只能稱作是絕緣體,而非半導體,一切都是誤會一場。
墨爾本蒙納許大學物理學家Michael Fuhrer認為,現在唯有待南韓團隊端出當時合成的LK-99樣本,讓外界進行更多論證實驗,方能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