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快速變動區域化發展態勢明顯,歐洲經濟續頹,美國轉佳,美聯準會可能上調成長預期一倍,中國8月進出口續雙降,但略優於預期,今年保5恐有困難,台灣迄8月出口已連12黑,不容低估外貿困境,應積極推動觀光旅遊產業。
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今年相當辛苦,7月份工業生產環比下降0.8%,已連續第3個月挫低,通膨、高能源價格,加上中國經濟疲軟,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慕尼黑經濟研究所預測,德國經濟復甦比預期更麻煩,已無法在下半年實現,今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4%,德國經濟感冒,全歐都跟著打噴嚏。
中國8月進出口雙降,其中出口下降8.8%,進口降7.3%,雖然比路透社之前調查的預期較佳,卻也顯示龐大製造業面對海外巿場的萎縮,壓力沈重,近期人民幣持續貶值,以人民幣計的進出口降幅,小於以美元計價,官僚們目前窮於應付不動產蕭條、內需疲弱、地方債務嚴重、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情勢嚴峻,不言而喻。
8月份中國貿易順差683.6億美元,低於預期的738億美元,比7月份的貿易順差806億美元再縮減。其中對美國減少9.5%,歐盟減少19.6%,東盟減少13.3%,日本減少
20.1%,對俄羅斯增速放緩至37.3%。中國經濟放緩,可想而知,問題是美國及歐洲不再是中國前二大貿易夥伴,取而代之的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成員國,平均每月為中國創造6千億美元的外銷出口。
RCEP實施上路不到2年,卻已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關稅貿易區,其次是2018年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美加墨協定。三大區域貿易協定改變全球貿易情勢,不容忽視,問題是台灣並沒有參加這些區域貿易協定,在出口競爭上,將因關稅問題,吃盡悶虧。
以RCEP為例,台灣目前有3成產品受到衝擊,對應的就業人數、國內生產毛額(GDP)就不容忽視。台灣迄8月外銷出口已連12黑,比中國、韓國、香港、新加坡、日本,衰退幅度更大,而中國、韓國是RCEP最大贏家,中國是台灣最大買家,韓國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區域化競爭情勢,將使台灣倍感壓力。
RCEP國家當前有3大優勢,就是年輕人口多,政府產業政策明確,加上地緣政治衝擊,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受惠最大的區域經濟體。2023年東協企業獲利年增率將高達21%,成為獲利最大的區域經濟體。也成為台灣強烈的競爭對手,尤其是製造業及服務業,台灣都必須警惕競爭壓力沈重。
在北美方面,新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墨加協定(USMCA)2018年生效,加上川普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墨西哥、加拿大快速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也證明「近岸外包」(nearshoring) 已成國際經貿的新趨勢,各國都正積極把重要商品供應鏈,佈署在地理與政治上更符合區域利益的國家。
台灣當前最大的困境,在於無法參加區域經貿組織,即使是去(2022)年美國倡導的IPEF (印太經濟架構),亦因美方不希望被誤會為抗中聯盟,意外被排除在外,又失去加入經貿組織、發揮關稅優惠的機會。面對國際經貿區域化發展趨勢,如何突破困境,找到生命的出口,成為當務之急。
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對台灣意義重大,尤其「21世紀貿易倡議」成為美台雙方另闢途徑,深化雙方經貿關係的重要模式,雙方就「貿易便捷化、反貪腐、中小企業、良好法規、服務業國內規章的提議文本內容,交換意見」,如何發揮經貿關係效益,促使台灣有更好的機會,融入國際經貿組織,對於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應有重要意義。
另外中國最近針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提出不同看法,事實上這項協議對兩岸雙方經貿往來,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不需要泛政治化解讀,尤其可能影響台灣石化、機械、紡織、運輸工具、鋼鐵、水泥、模具、農漁產品、電子、橡膠、金屬製品、醫材、玻璃纖維等多項產品的外銷。
政經分離,對於兩岸經濟發展,應該是正確的方向,也符合雙方利益,這是經貿主管機關,需與對岸積極努力溝通的方向,以避免影響台灣對外貿易發展。
國際經貿區域化發展,中美關係惡化,全球經濟未見復甦,都直接衝擊台灣經濟,以台灣外貿佔台灣GDP比重高達7成,影響當然深遠,如何深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穩定兩岸經貿關係,並融入東協及歐洲經貿體系,穩定台灣經濟發展,是外銷出口連12黑的當務之急。
無煙囪的觀光旅遊產業,佔世界各國GDP平均值的10%,台灣卻不及2%,泰國規劃迄2027年將達GDP的25%,值得台灣參考學習。以台灣當前外銷佔GDP比重高達7成,風險太過集中,應積極發展觀光旅遊產業,促進內需發達,帶動經濟發展,兼可平均社會財富,解決長期困擾的低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