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秋冬季時風力強勁,經濟部能源署今天(5日) 表示,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團隊於風浪起伏的工作船上操作起重機具,克服海象挑戰,完成第270座離岸風機,累積裝置容量超過2.1GW。
能源署表示,第270座風機來自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離岸風場。
經濟部透過新聞稿指出,入秋後風電效果良好,今年10月份單月風力發電量達到約8.69億度,而10月的風力發電更有連續22天,瞬間最高發電量皆突破150萬瓩,全月平均出力達103萬瓩,相當於2部台中電廠機組的裝置容量。
其中,離岸風電併網機組在10月2日凌晨4時至10月4日上午9時發電量更持續維持在1.5GW左右。
中央社引述能源署強調,業者不僅在夏天風場施作季全力施工,讓4座風場能夠穩健發電,「許多為綠電努力的綠領同仁,直到此時都還在密切檢視風電的工程情況」,在氣候許可的時刻,努力施工建設,持續讓風場電力順利併網,政治口水會過去,綠能建設會留下。
在地化里程碑: Vestas與中能風場
2日宣布台灣首件離岸風機輪轂成功組裝
另一方面,中能離岸風電計畫11月2日宣布台灣首件離岸風機輪轂成功組裝,是離岸風電在地化的重要里程碑,落實知識與技術移轉,展現Vestas與中能持續協助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承諾。
中能離岸風電計畫2日發布新聞稿表示,風機製造商Vestas與中能離岸風場10月31日共同舉行完工典禮,慶祝台灣首件離岸風機輪轂成功組裝。
Vestas輪轂在地化組裝產線主要由Vestas丹麥原廠資深員工與台灣本地40名人員共同負責,而重達34噸的鑄件為輪轂最大的零件,由永冠能源科技於其台中鑄造廠生產。
本次成功完成首件輪轂組裝,在穩健交付風場零組件的同時,落實知識與技術移轉,展現Vestas離岸風機產業鏈落地發展的決心。
Vestas台灣總經理林正光(Alex Robertson)表示:首件完全於台灣組裝的風機輪轂為Vestas與台灣永續能源發展的一重大成就,不僅在製造,更體現於強化台灣永續能源供應鏈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傳授承諾。
台灣離岸風電3-2期規則正在進行最後確認,Vestas也期望可持續獲得相關政策的支持,促進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發展。
中能風場董事長王錫欽表示,作為台灣在地化程度最高的風場之一,中能離岸風場持續與Vestas合作,進行離岸風機的10多個重要零部件在地產製,共同見證第一件完全於台灣組裝的風機輪轂,不僅對中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台灣在地供應鏈的一個里程碑。
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表示,中能風場很榮幸能成為第一個使用在地輪轂的風場,顯示本土供應鏈的潛能,若是能持續穩定深化各項風機在地化項目,將有助於本土供應鏈的成熟度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