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帶來假造風險,影音分享平台巨擘 YouTube 宣布了一連串新政策,明年起影片創造者必須向觀眾揭露,內容是否經人工智慧動過手腳。
Axios、CNN 報導,AI科技日新月異,已能做出各種以假亂真的影片與圖像,之後使用 YouTube 上傳影音者,若是經 AI 編修過,如「真人說假話」、「沒發生過卻營造出真實感的場景事件」等等,皆必須明確標註,讓觀者知悉影片真偽。
此外,若模擬/假造的內容涉及特定人士,包括面容、聲音,該人士可向 YouTube 要求將內容撤下。然而,並非所有要求都會獲准,對於諷刺、搞笑內容,或模仿公眾人物的影音,會有較高的介入門檻。就音樂產業而言,若歌手的特殊嗓音遭到模仿,會提供撤下影片的服務。
創作者若不依規定辦理,YouTube 有權採取懲罰動作,如直接刪除內容。YouTube 強調,用科技操弄的內容,恐有誤導之嫌,釀成傷害。警語將標註於影片的敘述說明中,對於政治、軍事衝突、健康議題等較敏感的題材,則會出現在更顯目的區塊。
對於 AI 工具可能導致的假消息風險,專家已不只一次示警。TikTok 今年稍早也針對 AI 生成內容加了標註,臉書(Facebook)與 Instagram 的母公司 Meta,則於上周表示,投放政治廣告者,必須揭露 AI 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