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禮拜才腸胃炎、流感、腸病毒,過沒多久,突然開始咳嗽、鼻水,又很快地高燒起來,這也是你家小朋友的近況嗎?兒科急診醫師表示,以往有季節規律性的傳染病,皆在新冠疫情解封後同時間爆發,包含夏季的腸病毒、細菌性腸胃炎,冬季的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腸胃炎等,這就是兒科急診中常見的「免疫債世代」。因此提醒家長,勤洗手、避免出入公眾場所、外出多戴口罩,可避免孩童時常生病,以及延緩「免疫債」。
彰基兒科急診主治醫師陳舜任根據急診現場的觀察,今年造成兒童發燒仍以幾個病毒流行為主軸:
-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仍存在社區中,但因多數人都曾確診,二度感染也多是輕微發燒和呼吸道症狀等輕症;再者因其他呼吸道病毒盛行,他們大多都以高燒為主要症狀,因此家長反而容易忽略感染COVID-19的可能性。爸媽們別忘記,COVID-19對嬰幼、高齡及慢性病族群仍有較高的重症疑慮;若家中幼兒有發燒者,建議先快篩再就醫。
-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為多在冬季傳播的流行性感冒,從今(2023)年春季後反而進入流行期,趨勢在夏季不降反增。由於流感本就是秋冬的流行病,很可能在今年底有更大規模流行。青少年常見發燒、肌肉酸痛、倦怠、呼吸道症狀等「類流感症狀」;而幼兒則以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為主。
提醒家長,若家中成人一週內曾發燒,就須考慮是否傳染流感。若篩檢確診流感、或有流感患者接觸史,可及早投予藥物,除了可減少兒童發燒天數,也可減少肺炎、中耳炎、腦炎、心包膜炎等併發症,特別是嬰幼兒、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全兒童。 -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在去年秋冬迎來一波高峰,今年夏季又再次出現感染潮,餘波至今。RSV首次感染容易高燒數日、咳嗽多痰,嬰幼兒尤其容易引起細支氣管炎、哮喘,或誘發氣喘發作,造成呼吸窘迫,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若家中3歲以下孩童染病,建議注意孩童退燒休息時的呼吸,若每分鐘次數超過40下,合併吸氣時腹部起伏大、胸腹之間凹陷明顯,請儘速至急診就醫。
除了以上三者之外,腺病毒在夏季以來也是造成兒童高燒不退的元兇之一;常見症狀有扁桃腺發炎、化膿,少數有結膜炎症狀,特色是高燒5到7天不退,雖然少有併發症,但常因反覆高燒累壞家長。此外,醫師也發現偶有合併兩種或三種以上病毒共同感染,而造成連續高燒超過一週的案例。
陳舜任進一步表示,在這一段時間,家長可能常會看到小朋友突然會有高燒的狀況,如果小朋友在家突然發燒,也先不要驚慌,因為大部分的發燒,都只是免疫系統啟動在殺菌的一個表現;如果小朋友在退燒的時候,活動力、食慾都還可以狀況下,也可以先洗個溫水澡,或使用家中的一些退燒藥,給小朋友做支持性的治療。
但若是小朋友在家長觀察下,食慾下降情形越來越明顯,沒燒的時候活力也非常差,甚至有其他所謂的發燒危險徵兆,例如高燒超過41度、呼吸急促、心跳非常的快,或者是意識有變化、持續的嘔吐、腹痛嚴重之類的狀況,就請家長還是帶來兒童急診做進一步的檢查會,才能夠確保小朋友的安全。
該如何避免孩童時常生病?
陳舜任建議,勤洗手、避免出入公眾場所、外出多戴口罩,都可延緩免疫債,讓它也如同疫情一般「緩著陸」,也減輕家長照顧壓力。另外別忘了每年的流感疫苗,以及高風險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都可減少孩子患病及併發症的機率。
若小孩子有下列5大情況應盡速至兒童急診就醫:
- 體溫超過攝氏41度
- 年齡小於3個月
- 呼吸喘、呼吸困難或有明顯異音
- 持續腹痛、反覆嘔吐或腹瀉無法進食
- 出現痙攣、昏迷、意識不清、人格改變等狀況
簡而言之,若3歲以上兒童,暫時退燒後,可如往常對話、走路、喝水、進食,都可以先到診所就醫,反之若有任一項目顯著退步,加上活動力下降,就建議帶孩童來兒童急診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