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台灣麻醉學雜誌發表的論文報告指出,台灣麻醉相關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十二,是美國和日本的12倍。不過,隨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的進步,我國麻醉醫療安全性已可與世界並駕齊驅,但仍有7成民眾會對麻醉過程感到憂慮、近4成怕麻醉副作用拒絕手術或者檢查。
為解除民眾對麻醉的恐懼,台灣進行首次「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並針對民眾迷思於今(21)日上午的麻醉安全衛教記者會上說明。調查指出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6成7的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甚至有七成民眾不記得為自己執行麻醉的醫師科別。
此外,有近7成民眾會因門診或健檢須要麻醉而會感到擔憂,進一步詢問發現「怕麻醉後會醒不過來(37.2%)」、「麻醉後不適症狀強烈(36.8%)」、「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33.0%)」是民眾對麻醉的三大擔憂。
本次調查更發現,有高達近6成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54.8%) 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54.4%)而想要儘量避免接受麻醉;甚至有4成民眾(39.8%)可能因為擔心麻醉副作用而拒絕醫師提出的手術或檢查。
整體調查結果,反映民眾對整體的麻醉安全認知是一知半解,且可能因對麻醉過程與藥物的恐懼而延誤治療。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醫師表示,要降低麻醉風險以及獲得舒適麻醉醫療,就必須掌握麻醉SOP三大關鍵,分別是「認識你的麻醉專科醫師」、「了解麻醉藥物計畫」及「認明有監測儀器的醫療院所」。
余黃平表示,讓病患認識麻醉專科醫師是降低手術風險、提升醫療品質最重要的環節。因為麻醉專科醫師從術前麻醉風險評估、術中調控給藥、術後恢復調整等都與病患息息相關。
余黃平鼓勵病患積極認識自己的麻醉專科醫師,透過專業說明可以解除病患對麻醉過程與藥物副作用的迷思與擔憂。
麻醉專科醫師 三階段照護不遺漏 | |
術前 |
|
術中 |
|
術後 |
|
余黃平醫師也說,確實有民眾因為自身或親友是高風險族群,對麻醉有很多擔憂進而影響治療意願,但他提醒隨醫學進步,不僅麻醉專科醫師愈來愈被倚重,麻醉藥物安全性也有提升。
好比說,有心血管病史容易低血壓的病人,或睡覺常打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易缺氧的病人,目前在臨床領域就有更安全的新型麻醉藥物可以使用,跟傳統麻醉藥物相比,發生低血壓機率減少75%、缺氧機率更減少85%,是相對有較高安全係數、降低風險的臨床藥物;此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在常見的胃鏡檢查中,發生呼吸抑制可能性也能大幅減少。
一般而言,健康條件愈差的病患其麻醉風險愈高,高風險因子有年齡大於65歲、體重過重、多重慢性病、心血管病史、睡覺常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肝腎功能不佳及過去手術曾困難氣管插管或術後呼吸困難。台灣麻醉醫學會常務監事廖文進醫師表示,符合2項條件就是高風險族群,建議選擇高安全、低風險藥物,,讓即使是重大疾病患也有機會獲得更安全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