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問谷歌(Google),或當紅炸子雞 AI 聊天機器人 ChatGPT,幾已成了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 Google 問世之前,疑難雜症該問誰呢?20 世紀的美國,知識淵博的人士就是搜尋引擎,有著浩瀚書海的博物館就是今日的網路。
My Modern Met 報導,紐約公共圖書館(NYPL)於 1967 年設立了熱線,為滿腹疑問的市民指點迷津,但即便在那之前,人們就很懂得利用圖書館資源-有事問地方圖書館員就對了。
在那個年代,圖書館員可說是扮演了解惑的重要角色,各類問題透過手寫或打字機,記在小紙卡上,有的還附上了答案。翻開一張張小卡,百姓的問題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人毛骨悚然。
1963 年 2 月 15 日,一名身分佚失的人士問,「被拋棄的女人能活多久,有數據可參考嗎?」聽起來有些淡淡的哀傷,問的不是問題,是寂寞。1947 年 5 月 27 日,一名民眾來電,「夢到被大象追,有何寓意?」看來是沒有答案。
1948 年 11 月 30 日,有人問,「販賣屍體這種生意,商業規模多大?涉入的金錢幾何?我要從哪裡得知相關訊息?」這問題是否有些不太對勁。1976 年,一名藝術愛好者問,「為何 18 世紀的英國繪畫那麼愛畫松鼠?畫家要怎麼馴服牠們才不會被咬?」嗯,相信圖書館員有勸他不要亂養松鼠。
當然也是有比較正常的問題,如:「你知道有什麼書能教人如何生雙胞胎嗎?」
看到這些荒謬的問題,圖書館員又是怎麼想的?紐約公共圖書館館員 Rosa Caballero-Li 表示,世間並無蠢問題,萬物皆有教育意義。「我們不會讓詢問者覺得難堪,會盡可能誠摯回答所有問題,提供有用的求助資源。」
時至今日,儘管 Google 已扛起了解答的重責大任,NYPL 的解惑熱線仍在運作,每年仍能收到約 3 萬個問題。Caballero-L i表示,圖書館員不是萬能,但總能指引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