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韓國—台灣人文交流大會今(8)日在台北登場,多位台灣、韓國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就台韓文化學習、產業政策及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交流。學者指出,台灣韓語學習人數近年逐漸增加,然則多聚焦韓流,學習多為興趣性質。台灣韓語教學系所數量、師資、教材皆不足,且台灣回流教育人才斷層,導致學生缺乏研究參考的惡性循環。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主任朴炳善指出,台灣韓國學研究約有67年的歷史,台灣有獨立韓文系的大專院校為政治大學、文化大學,是韓國學發展重地,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系也是生力軍。儘管每年大學新生人數持續增加,高中選修意願亦見長,然而仍有許多議題仍待持續改善。
針對師資不足與教材良莠不齊,朴炳善表示,在台灣的韓文系所教師多為外聘,盼未來能夠提升專任教師數額。與此同時,私立學校與韓文教學機構的萎縮,網路的興起,缺乏教學系統與品質的網紅、YouTuber韓文教學管道,也讓他感到「恐慌」。
朴炳善指出,因韓流文化興起,台灣吹起韓語學習風氣,因此學習者目的以興趣為主,而非進一步的學術、工作等應用,缺乏動力推進,可能有礙中後期韓語學習表現的提升。且因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教材以迎合學生為主,如何找到更全面、更有架構的韓語教學是個議題。
此外,韓國學的學習者的性別大幅失衡,在政大更是男女比最不平均的系所。朴炳善提出,女性學習者較多專注於人文領域,如韓流文化研究,在男性相對較多的領域如工程、科技等缺乏研究、交流,對於韓國學的發展來說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金恩美直言,韓國學的發展面臨教材、師資不足兩大問題,包括系所開課教材主要使用高麗大學教材及市面上的教材,由非科班出身老師教授科目等情形。但她也提出,透過學術會議的交流,教師互相切磋學習,提升教學品質。
金恩美提出,因韓國學人才斷層,韓國學研究的論文可能無法取得專業的回饋與評價,斷層也導致韓國學的論文發表相當不足,後進學生無從參考撰寫報告,形成惡性循環。台灣的韓國史研究主要集中韓流、網漫,以韓國史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韓國現代史,2010年李明博年代以前的研究鳳毛麟角。
人才斷層從何而來,金恩美表示,台灣沒有很活絡的韓國學研究,沒有韓國學的博士班,缺乏研究產出;數博士在韓國取得學位後,回台灣也缺乏大學就職機會,因此在台灣多傾向取得碩士學位後從事韓國相關工作。
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慶智則表示,人才斷層一方面為資深教授的退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術環境誘因不大。要讓研究者更多進入韓國學領域,取得學位回歸校園傳承,政府、教育部需提升相關補助,如獎學金與留學補助,教職與研究的經費等,協助韓國學研究的縮短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