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白線斑蚊不僅會傳播登革熱,也會傳播茲卡病毒,但常爆發登革熱疫情的台灣為何從未有茲卡病毒的本土傳播呢?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在感染過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國人身上,
該研究為趙黛瑜教授與高雄醫學大學陳彥旭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吳尚蓉副教授,以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王正一教授團隊,共同合作發表,並於昨(24)日發表於《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上。
研究發現,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若先前感染過日本腦炎病毒,或接種過日本腦炎疫苗,會誘發產生廣泛性的中和抗體,可抑制包括茲卡病毒在內的至少6種黃病毒。
趙黛瑜說明,登革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茲卡病毒皆屬於黃病毒家族,茲卡病毒和登革病毒主要藉由同一種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傳播,科學界一直不清楚為何在中南美洲曾造成大流行的茲卡病毒,卻從未在亞洲地區有大流行,也鮮少有茲卡病毒造成的小腦症病例產生。
趙黛瑜表示,雖然台灣南部常有爆發登革病毒大流行,會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理論上也會傳播茲卡病毒,但台灣卻從未有茲卡病毒的本土傳播,且從一般民眾身上測得的茲卡病毒抗體盛行率也很低,因此該研究結果可以解釋此現象。
這篇研究從登革熱感染恢復後的病人身上分離出單株抗體,發現能力最強的兩株單株抗體可同時對抗至少6種黃病毒,包含登革病毒第一到第四型、茲卡病毒與日本腦炎病毒。
趙黛瑜指出,這是全世界第一次發現可如此廣泛對抗6種不同黃病毒的抗體,因此研究團隊目前正與法國巴斯德研究團隊找出該抗體有廣泛保護力的機制,對於日後疫苗研發將有重要的影響。
趙黛瑜補充,黃病毒藉由病媒蚊傳播,主要流行區域多為熱帶或亞熱帶國家,不僅常有多種黃病毒同時在地流行,且監測系統常不夠完整。
不過,趙黛瑜也提醒,該研究中台灣本土族群有很清楚的黃病毒感染史,但受限於本研究只從一名登革熱病人身上找到廣效的中和抗體,因此仍有待日後更多研究證明廣效中和抗體的持續性與廣泛程度,以及證明是否可由日本腦炎疫苗搭配目前正在進行的登革病毒疫苗臨床試驗,誘發廣效的抗體。
台灣大學醫學院熱帶醫學暨寄生蟲學科教授蕭信宏表示,本篇作者發現病人感染登革熱後,在早期康復階段採集的血漿樣本,所產生的抗體最為明顯。
雖然台灣有登革熱的流行,但畢竟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是較少病例,因此較難取得大量的登革熱病人血漿樣本作為研究的基本材料,尤其較缺少晚期康復階段(例如超過6個月才恢復)的病人檢體,因此較不容易把研究的推論跟實際情況做足夠的連結。
蕭信宏說,若未來有機會能夠跟登革熱疫情嚴重的國家例如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合作取得更多的臨床檢體,應該可以更清楚解釋作者的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