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及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兩會」今(4)日開議,聚焦經濟成長目標、人事任命等議題,雖是橡皮圖章式的大會,但在經濟疲軟的此際,可從中一窺掌權者欲傳達的訊息,外界將關注共黨方針是否有變,對中國與全世界又將帶來何種衝擊。
BBC 報導,舉例而言,在一片官樣文章中,可能會冒出一兩句新詞,標誌了產業政策的改變或新的投資法規。畢竟,中國已從亞洲經濟引擎淪落至房市危機、青年失業、地方政府負債累累的窘境,未來充斥著不確定性。
以領導馬首是瞻的人民代表,不太可能會表達異議,但過去曾有重大政策引發民怨,透過人大發洩的情況。如有人大代表不滿政府為興建三峽大壩不惜淹沒歷史遺跡,透過不按表決器等做法表達抗議。
在習近平執政下,如此「膽大妄為」的抗議舉措已難重現,但著有《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The Party: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一書的馬利得(Richard McGregor)認為,表面服從是肯定的,但就算只有流出「批判性的竊竊私語」,也是不容小覷的反對聲音。
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過去一年來多次將「新質生產力」掛在嘴上,接下來幾周的官方談話可能也少不了此詞。
德州大學政治學泰勒(Jon Taylor)表示,習近平指的新生質生產力,內涵是科技創新與商業化、數位化、以智能環保為基礎的高端製造業。他認為,這新詞「滿有意思」,畢竟這些產業仍需時間才能成展茁壯,但眼下中國面臨的嚴重挑戰,恐怕還是得仰賴基礎建設與房地產市場投資這類應急的強心針。
投資銀行瑞銀(UBS)首席經濟分析師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指出,這顯示了中共欲扮演推進新產業的領導角色,從而固化意識形態。這意味在訂定產業政策時,核心數位科學產業將由黨一把抓。
事先「喬好」的提問與無盡的官話
這場大集會將由馬拉松式的總理講話開場,李強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中國一年來在經濟、環境、農業等方面的表現,接著便是來年的施政方針。此時就是抽絲剝繭,從中挑出政策是否有任何微妙轉變的時機,不過可能需要細加檢視,才能從漫天的官話與陳腔濫調中找到關鍵資訊。
此外,在全國人大會議舉行期間,也會有多場「精心安排」的記者會,只回應事先篩選過的提問。近幾年來,中共會將假外籍記者安插在記者會中,表面上是國際媒體,實則為北京控制的海外企業。「以往各部會與省級代表在人大場邊召開實誠記者會的時代已遠去。」馬利德說道。
不過,泰勒指出,兩會雖是專制政體表演性質的活動,或許還是能從中得出政策新意。畢竟,中國此刻面臨的挑戰不可謂不嚴峻:得要致力刺激外國投資,系統性處理地方債務,重建民間信心,發展科技自主能力,刺激消費者需求。答案在哪裡,全世界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