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 各式控制氣候升溫的討論上,有一項能緩解升溫的解決方案獲得關注與支持,近日台灣環境部更召集跨部會會議,邀請專家及產業工會進行討論交流,希望將這套務實的作法帶入產業,同時也討論政府可採取何種作法,提升產業端採用的誘因以控制升溫幅度。
傳統上的機械式冷卻(如空調冷凍設備)能源消耗占全球電力20%以上,而都市氣溫更因空調集中運轉而升高,抵消國家在抑制升溫工作上的效果。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示警,若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在高點,2100年升幅恐達到4°C,這會是平均全球暖化幅度的二倍。在氣溫節節攀升之際,預估全球有超過11億人生活在缺乏永續冷卻的環境,其中婦女孩童等弱勢群體受影響甚鉅,熱負荷(heat stress) 增加,預估 2030 全球總工作時間因此減少 2.2%,GDP 因此損失 2.4 兆美元。
有鑑於此,在COP 28 大會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席團與 UNEP 共同發起《全球冷卻行動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包含美國、加拿大等 63 個國家共同響應參加,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環境署成員國,仍計劃將行動承諾納入國家自訂貢獻減量目標。
環境部周四(21日)召開跨部會討論推動方向,除了經濟部、內政部等單位代表與會,台灣能源技術服務產業發展協會,冷凍空調工程工業同業公會、台灣建築中心、產基會等亦受邀列席交流討論。
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表示,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國,仍自主比照對氣候協議締約國的要求,採取對抗全球升溫行動。她指出,因應 COP28 提出的行動承諾,目前環境部規劃三大方向,首先是建築節能,但建築物橫跨旅館、工廠等不同態樣,分屬不同主管機關管轄,因此需要串聯不同部會,訂定符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新建築構造,以及冷氣空調設備。
蔡玲儀署長說,第二個方向是逐步淘汰冷媒的使用並推動替代品;第三是引導冷卻空調業者推出更高效能設備與系統建置,尤其是製造部門的冷凍空調及製程動力設備使用。
蔡玲儀說,希望借此跨部會計劃共同努力,有方向有目標的去達到抑制升溫效果,更重要是能與國際接軌,並規劃碳費機制及爭取政府預算補助,鼓勵產業採用高效冷卻技術之空調設備系統。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周四亦受邀與會討論,他認為,國內在能源轉型上,政府應鼓勵工業區採用大型離峰儲冰系統,以轉移尖峰用電,未來新的工商建物的設計,也需能夠配合這類離峰儲冰系統的建置。劉銘龍強調,推廣製造部門設置大型離峰儲冰設備,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棄電,並降低尖峰用電需求,促進國家能源轉型。
另外,由於再生能源需求攀升,如何提升建築儲能系統的應用,有待產業共同努力。劉銘龍鼓勵業界技術整合,未來能夠將進步的技術及產品輸出海外。此外,他建議公部門空調系統採購時,應首重高效能。
劉銘龍表示,「全球冷卻行動承諾」連結巴黎協定與蒙特婁議定書吉佳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建議政府比照簽署國,在 2026 年前提出「國家冷卻行動計畫」,與國際接軌。
國內早在 2022 年,就已有食品製造業者,在拓廠時配置大型離峰儲冰系統,以提升能源效率。(圖/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