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一早花蓮規模7.2的強震後,不只震出災損、人員傷亡,也讓許多民眾一直處在緊繃、焦慮和恐慌等負面情緒,甚至罹患「地震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諮商心理師表示,急性壓力症狀(Acute Stress Disorder)通常在3天至1個月內會消除,這段期間內嘗試讓自己生活、情緒放慢,也要適時關掉手機3C以及所有媒體資訊,避免資訊過載讓情緒更加焦慮。
地震過後一直感覺有餘震,究竟是真實的餘震,抑或是「幻震」?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陳長聖解釋,震災後PTSD患者身上常有這樣的「幻震」,簡單來說就是即使沒有地震,也仿佛感受到地震搖晃,以為地板在搖、或以為自己在晃動、頭暈。
這可能是本體感覺的幻覺(hallucination),也可能是前庭平衡系統失衡,也可能是緊繃情緒加上身體的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大腦錯覺(misperception)。
如何區分餘震和幻震?
陳長聖建議,保持眼睛睜開,觀看你周圍的環境(比如說水杯的水面,或是天花板的懸掛物)來核對是否真有地震。確認安全後,可以和緩且深深的呼吸,進行自我對話,提醒自己:「我現在是安全的!」動動身體,喝杯水,嘗試去感受自己的腳穩穩地踏在地上。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經歷震災的恐怖,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感,也因為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容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可能會無法集中注意力,感到疲憊、肌肉酸痛,甚至失眠等等。
至於該怎緩解焦慮、恐慌 這些負面情緒?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表示,在這段時間,說話慢一點,動作慢一點,情緒也慢一點,先想好再說,先想好再做,如果想不清楚,就不要輕舉妄動,並適時關掉一切,手機3C以及所有媒體資訊,以及腦中的胡思亂想,過載的資訊量與思考只會讓你更多焦慮與無能為力。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提供以下3個策略,協助民眾在這樣的危機事件後能更好地恢復和保持心理健康。
- 第1招 身體活動與放鬆技巧
地震後,身體可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是由於交感神經系統的刺激造成。此時若積極參與身體活動,如快步走、瑜伽或任何形式的運動,可以幫助減少壓力荷爾蒙,促進內啡肽的釋放,此為自然的「快樂荷爾蒙」,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焦慮。
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進行指導式放鬆,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到平衡狀態,降低過度警覺的生理反應。
- 第2招 睡眠管理
良好的睡眠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地震過後,或許會出現失眠或夜間驚醒的現象,睡眠不足又會進一步加劇焦慮與壓力。因此,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確保睡眠環境安靜舒適,以及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都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如果必要,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獲得適當的睡眠障礙治療。
- 第3招 社交支持與專業諮詢
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保持聯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不僅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也有助於感覺自己不是孤立無援。此外,如果發現自己的焦慮和壓力情緒難以自我控制,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和治療可能是恢復正常生活的重要一步。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幫助處理情緒困擾,學習應對策略,並重建內在的安全感。
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身心·精神 陳長聖醫師臉書/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