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會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竹構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年輕世代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的學習與實驗,第三屆『島嶼構竹』呈現七組參展者創作,展區包含分佈新竹、雲林的「竹構實體展」,及新竹將軍村的「創作概念展」。
策展人葉育鑫表示,「『島嶼構竹』作為這一屆的命題主軸,希望透過更多具島嶼特質的竹構,回應所處時代的脈動,並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藉由竹材重新思考何謂構築的本質、如何更有意識的選擇構築的方法,使竹構得以嶄新之姿回到現代建築叢林。尤其,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不僅能對全球重視的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亦能極佳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
葉育鑫說,竹子曾在數百年前的台灣作為建築材料,後因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導致竹構法的斷層。藉此展與竹子這位舊識再相逢,除了激發更多有心人深入思考設計與施作的各個環節如何與當代生活對接,也透過創新的設計觀念及技術工法,從尊重竹材作為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環節開始,發揚竹構造並使其長久地融入日常生活場景。
七組參展者中,以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組,皆是對竹構的首度嘗試,所有參展者在近一年的設計實驗與摸索中,不懈進行自我挑戰,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側重的挑戰點。
雲林展區的兩組作品中,由莊逸堯和劉嫈琦率自然心地工作室完成的《邊竹》,運用竹、土、石等自然材質,打造一處心靈憩所,其以竹柱和竹拱相接的環形樑,採用split bundle結合細剖竹片包覆的方式,達成三維扭曲旋轉時易於接合,以此形塑出不同曲率的屋頂輪廓;建築設計師游智傑曾在過去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本次除藉《羽翼之亭》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設計上更著重思考如何以竹構的彎曲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輕盈與動態感。
新竹展區的五組作品中,建築師林柏陽在羅列有序的松木林地上建造《浮林》,經由懸浮的拉張結構,與松木林中隨風湧動且瞬息萬變的自然環境互為響應,憑藉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造一種既能服膺場所精神,又能傳遞力平衡的當代竹構藝術;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進行《竹旋幻居》的施工放樣與建造,通過台灣、印尼的跨國合作,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一座雅緻的湖畔竹亭於焉而生;
日籍結構技師萩生田秀之攜手原型結構的陳冠帆技師,在《竹穹林》挑戰了240與190兩種曲率的拱形,並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建構了中央的焦點及曖昧的迴廊空間,施作期間曾因曲率過大,導致烤竹時多次以斷裂收場;建築設計師郭恩愷師法自然,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而創作出《橋繭》,親力將竹螺旋環繞成拱,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
建築設計師曾令理的《蜷蜷亭》,則挑戰如何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性與平滑性,由此展現竹材的編輯性與可信賴的特質。過程中歷經七組的主次結構放樣,除需挑戰在竹材的厚度韌性、扭矩力、型態間取得平衡,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亦做了多次整合,方能呈現出以連續曲面打造出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