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更優質居住環境,內政部部長林右昌今(26)日表示,內政部執行國家多項公共建設,長期致力於道路品質改善、行人通行環境提升、城鄉風貌及再生水等多項公共建設的推動,迄今投入經費累計逾634億元,在中央及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整體達成率近75%。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將著重在加速建置人行安全串聯路網系統、強化水資源取得韌性及邁向2050淨零碳排等。
林右昌說明,中央去(2023)年推動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畫,總預算數41.5億元,已核定418件,截至今(2024)年4月止,共有249件進行設計規劃、147件正在發包施工中、14案已完工。整體而言,此計畫短期對於各縣市校園周邊的人本通勤環境,以及串聯便利又安全友善的道路網絡系統,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
具體成果包括宜蘭縣「羅東國小暨成功國小通學廊道工程」就是打破既有圍牆界線,建置舒適寬敞的公共通行空間,讓羅東及成功兩所國小學童及民眾等都能安心行走;新北市「美學示範基地」,從板橋及府中捷運站,再連接到林家花園,沿途的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的改善與串聯;以及淡水區重要道路中正路及周邊著名觀光景點如漁人碼頭、紅毛城等通行空間的優化,現在都已融入在日常生活,供大眾更便利使用。
林右昌還說,提升道路品質計畫2.0截至今年3月底止,共完成無障礙空間串聯改善長度610公里、公共通行路障排除完成1,771處、孔蓋下地1,627座及展開多場教育宣導等。另生活圈道路系統6年(2022-2027)建設計畫還在執行中,目前已完成嘉義市東義路及盧山橋改建、臺南北外環第3期新建工程(西段)等重大工程,積極建構城鄉串聯、均衡發展的道路網絡。
林右昌接著說,立法院今年4月16日已三讀通過「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搭配中央正在推動的4年400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可加速行人交通安全推動及改善工作的進行,今年將完成600處易肇事路口改善,提供用路人一個更友善且安全的通行區域與環境。
為提供一個讓孩子們快樂遊玩,家長能安心陪伴的兒童遊戲場環境,林右昌表示,行政院在2023年8月核定「兒童遊戲場環境設施改善計畫」,匡列10億元經費,協助地方進行兒童遊戲場重建、改善及周邊無障礙設施設備優化,預計今年底可完成300座公園兒童遊戲場環境改善。
在城鄉生活環境提升及景觀優化的城鄉風貌營造工作方面,自2021年至2026年編列的經費已達60億元,協助全國各縣市辦理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老街及城鄉改造等,以落實環境共生、永續共好的生活空間,包括基隆山海城串聯再造、桃園桃林鐵道城市綠廊、臺南鹽水月津港的星空水畔綠洲、屏東縣民公園結合殺蛇溪水岸與工業遺址活化等。
除了生活環境品質提升之外,林右昌提到,這世代面臨氣候變遷及環境永續的挑戰,其中一項就是要強化水資源取得韌性,在面對強降雨、乾旱等狀況,讓民生及產業用水供應穩定,政府在2021年已啟動公共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推動相關計畫,將在全臺推動16案再生水建設。目前永康、安平、鳳山及臨海共4座水資源回收中心已在運作中,每日可供應12.35萬噸再生水。其中,2023年南部在面臨近30年降雨量新低的狀況,安平再生水廠發揮救援角色,從每日1萬噸擴大供應至3.75萬噸,有效緩解當地缺水情形。
林右昌補充,現在其它案件陸續推動中,期望至2026年讓全臺每日再生水供應量可達28萬餘噸,預計2031年完成所有建設後,讓整體供應量可提升至62.81萬噸,同時結合再生水多元再利用計畫讓運用範圍,從高科技產業用水擴大至其它產業,逐步增加水資源取得韌性及循環效益。
最後,林右昌表示,內政部會持續透過公務預算、前瞻經費及專案經費等,偕同地方政府共同推動公共建設的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