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論壇6日圓滿閉幕,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出席該活動時,被主持人問及近期受到各界關注的碳費或碳關稅機制議題,他表示,除了支持碳有價,他呼籲政府於2025年時,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同步要求支付碳費產業對應的進口原材料與產品申報碳含量等資料,為未來實施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預做準備。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引用最近熱議的科幻小說「三體」做為比喻,他強調氣候變遷、經濟發展,及社會政治體制是氣候問題下碰到的三體問題,每個都有獨特解決方案,但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因為全球沒有遭遇過,所以需由上而下處理溫室氣體延伸出的種種問題。
張安平說,他不認為溫室氣體可以不用成本進行排放,所有排碳都需要付出代價,因此應該要有溫室氣體排放的費用。
張安平提到,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台灣,我國政府若不實施台版CBAM,碳費上路後將促使更多高碳洩漏風險,迫使企業從製造商變成進口加工業者。以水泥鋼鐵業為例,部分業者為了減少本地生產量,大幅進口國外無碳足跡資訊、無須負擔碳成本的低價原物料,再進一步加工,即可能達到環境部子法中的減量指定目標。這些進口原材料,沒有透過台版CBAM推行,公部門根本無法掌握碳排資訊,結果台灣想以實施碳費來達成整體國家減碳目標,卻在邊境產生碳破口,無疑是將台灣的碳排轉移到其他國家造成「國與國的碳洩漏」。
台泥理解台版CBAM無法即刻上路實施,因此呼籲環境部,應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1條的規定與授權,於2025年國內開始收取碳費同時,正式要求相對應的進口原材料與產品申報產品碳含量,且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應優先施行。另外,環境部既已明確提出2030年前,逐期調升碳洩漏風險值的時程表,亟應同時制定台版CBAM進場時間表,完善我國碳定價機制,讓企業可按部就班的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