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國和葡萄牙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透過分析世界上100個最大的海洋保護區,發現有四分之一不受監管和管理,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洋保護區還可大規模進行商業捕撈等活動,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存續,研究結果9日發表於「保育快報(Conservation Letters)」期刊。
BFMTV、Franceinfo報導,命名「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區」都是作為「海洋保護區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也是國際社會制定2030年,實現保護30%海洋以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目標,也就是聯合國「30x30」保育目標。
2023年,全世界有18,000海洋保護區被列入名單,佔海洋8.2%,但各個保護程度差很大。為了評估海洋保護區的成效,美國、法國和葡萄牙的科學家研究、分析了世界上100 個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光是這些保護區就佔海洋保護區總表面積約89.2%,是佔世界海洋的7.3%。
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海洋區域中只有三分之一 (35.7%) 受到高度或全面保護,即世界海洋表面的 2.6%;這數字與30X30目標相差甚遠。相反,這些保護區的另外三分之一(36.9%)是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不相容的「高度破壞性」活動的場所,例如工業化捕撈,其餘的海洋保護區不是缺乏監管和管理,就是保護不力。
研究指出,澳洲、巴西、智利、法國、南非、英國、美國等國家,都在偏遠地區和海外領土建立很大的海洋保護區,其中62.4%的高度保護海洋區域位於偏遠地區。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 研究員、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Joachim Claudet 指出,法國擁有世界第二大海域,但只有1.6% 的水域受到全面或高度保護。80%高度保護區位於法屬南部和南極地區 (TAAF)。 相反,在法國大西洋海峽北海沿岸,只有0.01%的水域被列為全面或高度保護。
科學家建議,不應再考慮保護水平未知或不足的海洋保護區,特別是那些授權採礦或工業捕撈。他們主張更好地分配海洋保護區並批准保護公海的國際條約(稱為 BBNJ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