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亞太地區,對區域對手使用介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地帶衝突,來威逼對手。我國面臨中國威脅,除了調整自身國防策略,恐怕還要看美國的態度。
據經濟學人,灰色衝突(grey-zone conflict),是遊走於戰爭的軍事手段與和平時期的外交攻伐,軍隊只是拿來威嚇與挑戰對手底線,主要靠非軍事力。中國海警與民兵可透過佔據爭議海上領土、網路攻擊與諜報活動來擾亂公共服務,以假消息與政治滲透削弱抵抗意志。最終目的是物質上拖垮對手,精神上使對手頹靡,離間美國與其盟友。中國希望可以不戰而勝,但也在確保戰必得勝,為此海軍規模已擴張成世界第一。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政治學者郭泓均(Raymond Kuo)表示,中共衝突出手要能宰制鄰居,但是關鍵是力道不能大到將美國捲入事端。
中國目前策略,受其「三戰」策略影響。第一戰是心理戰,試圖嚇阻或震懾目標。第二戰是輿論戰,透過公眾輿論來影響國內甚至是全球認知。第三站是法律戰,透過國際法的攻防,限制對手的行動同時保障中國利益。灰色衝突棘手處,在於無法有效嚇阻。任一中方的手段,雖然升級了衝突層級,卻不至於以軍事行動回擊。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的布勞(Elisabeth Braw)表示,灰色衝突將守備者置於困境,對中方反應很可能被解讀成小題大作,而中國本身操作成本低廉,沒有理由不一再地發動攻勢。
中國目前對台海現狀早已不滿,2022年趁著前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訪問後,對台近海發射飛彈。軍機一改往常,大舉飛越台灣海峽中線,從試探防空識別區(air-defence identification zone),到飛至台灣東部海域巡邏。2月時改變國際航班M-503的航線,讓它更靠近海峽中線,模糊雙方先前認定的界線。中國還聲稱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道,而是中國水道。中國入侵台灣水域情況更加頻繁,一再地侵入我領海毗連區。2月,兩名中國漁夫死於與我海巡署的衝突,至今仍未釐清真相,事後中國船隻開始進入金門限制水域。
中國海警與漁船屢屢侵犯金門限制水域,侵犯了我國與中國的默契。海巡人員實際上能做的不多,只能攔截入侵水域船隻,並規勸他們離開水域,對中方開火想必更不可能。對戰爭的焦慮,充斥在金門人心裡,823砲戰的陰影,心有餘悸。受訪的漁夫表示,就算不滿中國船隻過境捕魚與挖沙,823砲戰的記憶,讓他不是很想為民主社會犧牲奉獻。漁夫反稱,倘若駐軍撤離金門,戰事就不會發生,況且假使中國真的統治金門,金門必定更加富庶,有中國撐腰有就沒人敢惹金門了。金門人這種曖昧的態度,可能使中國有機可乘。況且金門也不在台灣關係法保障內,金門內部已有聲音,想將離島轉化成永久非軍事區。
中國運用灰色衝突有一定成果,但中國可能不知不覺付出代價,因中方如此莽撞行事,必然會失誤,甚至會誘發意想不到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如此欺凌鄰國,只會讓他們與美國關係更加緊密。美國官員認為中國戰術上的勝利,沒辦法彌補戰略上的失敗。中國政府唾棄的民進黨,史無前例總統連任三次。
對於目前中國的威脅,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克萊布崔(James Crabtree)認為,台灣國防政策應有所調整。現行軍隊具備的船艦與高端戰機,可以在灰色衝突階段嚇阻中方。開戰之後這一些裝備損耗很快,所以還要有第二種軍隊,以低廉又機動的防空與反艦手段,抵禦中國的入侵。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李俊毅博士稱,美國可以跨領域衝突升級(cross-domain escalation),倘若中方在金門衝突升級,美國可以將台灣納入國際組織,但是很大程度還是得依賴美國出手。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防禦體系,靠著跟各自國家簽防禦條約,形成美國為中心的軸輻式系統(hubs-and-spokes)。美國與日本和菲律賓,2024年4月10日展開了三面會談,力求提高三國國防方面的合作。三方會談固然有益,但偏偏就缺少了台灣。即使美國近年來默默地訓練國軍,甚至謠傳與我國海軍私底下演習了一輪,雙方要能真的協同作戰,還需時日。更傷腦筋的事,日本與菲律賓都認為,台海發生戰事,必定被捲入其中,只不過兩國對台都無正式窗口。
美國雖已承認中國,但是靠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還是可以賣防禦性武器與我國,並且有一定程度的軍事合作。美國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讓自己可以和中國交代,又不至於拋棄台灣,可是在台海常態一再被中方改變,美國勢必要改變態度。如果要採用李俊毅的方法,在提升我國國際參與度的同時,也間接承認了我國惹惱了中國,軍事合作更加棘手。畢竟中方可能視此舉為干涉內政,情勢將更加嚴峻。國軍研擬對抗中國侵略的計畫,也沒辦法納入一個不知道會不會馳援的盟友。隨著台海風雲色變,戰略清晰是美國不願的,卻也將是美國被迫採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