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田納西大學榮譽教授蔡秉燚近日受邀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分享,他如何帶領研發團隊發明N95口罩,在疫情嚴重時,守護第一線醫護人員與全球無數人民的健康福祉,該演講吸引逾1600位師生參與。
北科大副校長楊重光表示,蔡秉燚博士是全球熔噴不織布製程的技術權威,自台中清水高中畢業後,進入臺北工專就讀纖維工程科(分子系前身),後續歷經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染整廠等工作,隻身遠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後於田納西大學持續不懈研究。近年疫情嚴重時,他帶領研發團隊共同研究出N95口罩淨化病毒的方法,守護第一線醫護人員與全球無數人民的健康福祉。
蔡秉燚以「N95核心技術開發與蔡老的心路歷程」為題進行演講,一開場他便自嘲:「我的名字很特別,中文名華人不會念,英文名(Peter Tsai)美國人也不會念。」出身自台中清水農家,他從臺北工專習得手腦並用的技能後,先於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為工業局做全國紡織業的品質管制計畫,學到一套認證規範的管理體系,日後應用於申請N95口罩技術。
後來,因蔡秉燚深感對於紡織業的機械、技術有滿腹求知慾,於是決定赴美深造。外界耳聞他在美國攻讀博士班時狂修了500個學分,他分享,從1980年代參與熔噴不織布製程的研發開始,三十多年來一路苦心研發改良相關技術,「一共發表500篇論文、獲得15個專利,技術轉移到全球五大洲三十多家公司,擔任過一百多家公司顧問,走遍50個國家、更蓋了500個出入境章,接受過世界50多家媒體採訪。我一直忙著,不是在工作的路上,就是在路上工作。」
北科大工程學院院長陳貞光提問,在所修過的500個學分裡,您認為哪些課程是比較重要的呢?
蔡秉燚回應,所有課程都很重要。大學四年裡,前二年必須要修通識課程,日後再修專業課程,即使學的是工程,文學、哲學、歷史等都需要涉獵。
他比喻,平常學的知識有如一段一段的水管,唯有將所有水管整合在一起才能通水,「這就像AI的功能,存入大數據,短時間內快速整合出一個答案。我修的這500個學分,相當於六個博士,等到我真正做事、做研究的時候,把所有課程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研究得心應手,在心靈深處綻放出無限智慧的光芒。」
1992年成功開發電量加靜電技術(N95技術前身)後,1996年台海危機之際,蔡秉燚應母校系上邀請,回到北科大擔任客座教授一年,可見他對母校栽培的感念,同時對恩師的諾言相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