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包含一次性餐具紙碗等,其不易被自然分解,不僅有害環境生態,人體若長期暴露可能增加罹患睪丸癌、乳癌等疾病風險,國際公約已針對其設定管制標準,至於台灣政府該如何降低PFAS危害風險,專家坦言,雖然難以一次完全禁止,但可以優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PFAS。
日本民眾體內「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超標 大阪擴大檢驗1000人 東京沖繩汙染疑與駐日美軍有關
什麼是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PFAS是一群人造化合物的總稱,成員高達一萬多個,常見特徵是幾乎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分解,同時它具有耐腐蝕和抗高溫的特性,並且會隨著時間在人類、動物和環境中累積,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烷磺醯氟(PFOSF)、全氟辛酸(PFOA)及全氟己烷磺酸(PFHxS),均已納入環境保護國際公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清單。
PFAS因為具備十分穩定的特性,以及防水疏油等性質,廣泛運用於生活中,消防泡沫、防水衣料、食品包材 (一次性杯具、比薩盒、速食包裝等) 、鍋具塗層等,尤其三餐在外的「外食族」暴露量更大,因此管制PFAS影響的層面廣泛。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9)日舉行線上記者會,邀請研究PFAS的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以及台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羅宇軒,說明環境中檢測PFAS的科學現況和PFAS對健康的影響。
林郁真以美國為例,根據該國今年4月最新訂定的飲用水PFAS標準,規定應檢測五種PFAS污染物,且污染物濃度必須低於每公升4至10奈克(ng)。這是非常嚴格的標準,遠低於台灣飲用水水質其他化學品濃度的一百到十萬倍。
至於台灣該如何處理PFAS的規範?林郁真認為,源頭的管制特別重要,PFAS的種類有上萬種,要完全不製造或不使用非常困難,且依據產業不同,使用的PFAS種類也不同。林郁真說,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可能完全不使用PFAS,只能盡量避免高毒性的PFAS。
由於台灣的產品輸出到國外皆需符合其他國家的管制標準,我國產業其實已經受到影響,台灣需要跟全球管制趨勢同步,雖然難以一次到位、完全禁止所有的PFAS,但可以優先管制毒性較明確的PFAS。
PFAS對健康有何影響?羅宇軒解釋,PFAS包含很多種化學物質,對健康的效應也不一樣,科學上較多研究的PFAS污染物例如PFOA、PFOS等,目前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已將PFOA 歸類為第 1 類「對人類致癌」物質,將 PFOS 歸類為第2B類「可能對人類致癌」物質。
以流行病學研究和動物實驗的研究說明,PFAS會干擾內分泌,而婦女在懷孕期間接觸PFAS,會影響後代的生殖健康,也會影響人類與大鼠體內脂質的累積,導致脂肪肝。
不過,他強調,PFAS造成的健康危害,仍需要更多研究,尤其是禁止長鏈PFAS後出現的短鏈PFAS和其他替代物,我們還不知道這些物質中哪些會危害人體健康。
此外,不同食物內的PFAS量與種類可能不同,例如台灣人愛吃的豬肝有較多長鏈PFAS,考量東、西方生活飲食習慣不同,台灣若要訂定食物中檢測PFAS的標準,應注意不同族群因不同暴露途徑的攝食量,也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完善評估台灣人接觸PFAS的情況和對健康的危害,並且定出適合台灣的PFAS檢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