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大幅度提升對美國以外國家的投資,墨西哥與越南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中企製造與物流計畫的新重點,可能是為應付西方國家對中國日益不友善的態度。
據金融時報報導,金融時報附屬的數據機構 FDI Markets 的數據顯示,到今年三月為止,中企已經於墨西哥宣佈了41個製造與物流計畫,在越南也有39個。這是在2003年金融時報附屬的 FDI Intelligence 開始追蹤外資新聞與企業聲明後,這兩國外企投資計畫的新高。這兩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中企海外最熱門景點。此外,泰國、馬來西亞、匈牙利與埃及,同期都迎來了破紀錄的外資投資計畫量。
這一變化,彰顯近十年西方跨國企業與政治人物,為了擺脫對中國工廠數十年來的依賴付出的努力,以及限縮中國在重要產品供應上所扮演的角色。面對這個發展,中企開始拓展在海外的部署。中企在墨西哥的投資案裡,就有國營的上海汽車集團斥資20億美元的工廠建案。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個月宣布對總值180億的中國產品調升關稅後,就連資本額較小的中企,也要用有限的資源在海外擴張。
有趣的是當美國從中國以外的國家增加進口時,中國對那些國家的出口也同時成長。據中國海關資料,中國對墨西哥與泰國的出口,從2017年至2023年翻倍成長,來到了1,587億美元。同期中國出口的總體成長,卻只有49%,來到3.4兆美元。中國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從中國出口到越南的電腦零件,從2017年至2023年間三倍成長,來到了17億美元。
顧問機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於4月指出,越南對美國出超不只受益於中國工廠的轉移,還有多虧中企將越南當成中繼站,好把產品轉運至美國。達特茅斯商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經濟學家卓爾(Davin Chor)認為,即使中國直接對美出口是下降的,只要看中國對美國透過第三國轉運的貿易量,就可以知道美國還是與中國供應鏈環環相扣。
工具與刀具製造商 Summit Enterprise 的銷售代表 Audrey Liang 表示,公司已經在廣東省陽江市的工廠製造26年了,目前正在準備越南的第二間工廠,希望明年底前可以開工。雖然越南製造成本較高,勞工技術水平也較低,但客戶還是以政治因素,要求該公司在越南設廠房。她強調,如果不是客戶要求,也不會選擇在越南設廠。廈門市歐佰力工貿銷售員 Jack Ye 也聲稱,中國製造還是有很多的優點,像是交貨快與商品物美價廉,但如果打壓對中貿易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Donlad Trump),又選上美國總統,公司會考慮海外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