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相當普遍的皮膚疾病,全球約有10%至20%的人口為此所苦,究竟該如何有效預防濕疹?根據最新研究發現,也許可以從減少鈉含量攝取做起。該研究於6月5日刊登在《JAMA Dermatology》醫學雜誌中。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團隊分析了21萬5千名、年齡介於37至73歲英國居民的醫療紀錄和尿液樣本,受測者中有54.3%為女性,1萬零8百餘人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根據尿液研究結果,24小時內鈉排泄量每增加1 克,罹患濕疹的風險增加11%、濕疹發作率增加16%、濕疹惡化風險增11%。
研究團隊另又針對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中的1萬3千名成年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多吃一克的納,濕疹發作率增加2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一般成年人每日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即略少於一平茶匙食鹽,而一平茶匙食鹽約重5.8克),嬰幼兒和兒童則應該更少;換句話說,成人的鈉攝取量若比建議量多1克,濕疹的發作率會增加 22%。
研究人員推測,人體攝食鹽份之後,鈉會儲存於皮膚上,雖然能預防感染,但亦能激活免疫系統內的細胞,引發發炎反應。
誘發濕疹的原因很多,每個人的致病成因也不同,包含溫度、濕度等各種氣候狀況,其他常見因素還有壓力過大、攝食刺激性食物等,因此若沒有找出成因,濕疹往往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未來也許可以把鈉攝取量列為患者日常飲食限制,以作為預防濕疹的因應措施。
不過,未參與該研究的營養學家Michelle Routhenstein認為,濕疹的致病因素很多,單從飲食來看,誘發食物包含防腐劑、乳製品、小麥、雞蛋、魚或貝類等,鈉不太可能是唯一的罪魁禍首。她建議,若想用完全戒鹽來控制濕疹的患者,應先詢問營養師建議,以免因鈉攝取量不足而有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