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與香港城市大學今日(6/13)共同發布「東亞電子供應鏈再生能源轉型成本效益分析報告」,揭露東亞地區13家重要電子供應鏈,若繼續維持目前消極再生能源目標與使用比例,在2030年將面對龐大代價。台灣有6家廠商入列,其中群創、聯電、友達,綠電只躉售不自用。
根據計算,友達、群創和聯電的碳密集度最高,在2022年的每一百萬營收,分別為台灣社會帶來約14噸、19噸、20噸碳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評比對象,而在2022年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分別僅為1.16%、0.4%、0.15%,在同業中排名墊底。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表示,這些企業持續依賴化石燃料電力,其營收無法與碳排放脫鉤,企業盈利建立在對社會和環境的污染上。面對國際化石燃料價格持續上漲和全球碳關稅實施的挑戰,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將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綠色和平指出,比對群創、聯電、友達2022年ESG永續報告書,三家企業的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過於消極,並且都將其再生能源案場的發電量躉售給台電營利而非自用,友達躉售高達83%,群創售出42%再生能源,聯電則售出33%,三家企業也持續向台電購買化石燃料電力來使用,造成其企業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張皪心強調,再生能源只躉售不自用是企業不願意為減碳負責的表現。躉售是將能源轉型的成本交由人民納稅錢買單,也加劇台電財務壓力。負責任、有遠見的企業應該主動承擔能源轉型的成本,優先將再生能源自用以提升自身再生能源佔比。此外,若群創、友達與聯電繼續再生能源只躉售不自用恐為企業帶來營運、漂綠、掉單三大風險。
隨著台灣碳定價和國際碳邊境稅即將實施,繼續仰賴化石燃料電力將導致營運成本大幅增加。綠色和平呼籲友達、群創與聯電,盡快提出2030年RE100目標並加速提升再生能源占比,同時於今年即將發布的ESG永續報告書中,公開承諾將再生能源自發自用作為主要再生能源取得途徑,未來規劃再生能源案場都必須自用以減低企業碳排放量,才能在國際供應鏈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