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有的巴金森氏症藥物僅能緩解症狀,無法根治,為了能盡早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如何及早準確診斷出成為科學家首要任務。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大奧蒙德街兒童健康研究所、德國哥廷根大學合作的研究,血液中的蛋白質可能有助於提前數年發現巴金森氏症。該研究於本週二(6/18)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自過去25年來上升近一倍之多,影響全球約一千萬人。其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症狀有顫抖、運動遲緩、僵硬或記憶缺損的問題,由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多半會誤認為是老化現象,因此許多患者都是在症狀出現數年後才確診。
研究團隊分析了99 名最近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的人、72 名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但沒有巴金森氏症動作症狀的人,以及36 名健康人的血液樣本。作者也利用機器學習的模型,根據血液中蛋白質的組成來預測,有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的人,未來是否會得到帕金森氏症。
研究結果顯示,根據症狀嚴重的巴金森氏症病人血液中的八種蛋白質,機器學習模型能夠在帕金森氏症的動作症狀,例如行動遲緩、靜止時四肢振顫等出現前7年內,以 79% 的準確率預測病人是否會得到帕金森氏症。
作者指出,辨識罹患巴金森氏症早期的病人,可以讓更多未來有可能罹患的人參與臨床試驗,可進一步幫助改善治療巴金森氏症的研究,希望提供病人更多治療的選項。
但作者也提醒,分析血液中蛋白質組成的技術仍有限制,每一次分析的蛋白質組成結果可能不一致,並強調需要納入更多人的研究,才能發展臨床的應用。
針對血液中的蛋白質和巴金森氏症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關係?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何應瑞表示,雖然有很多文獻都顯示,血液裡面的某些標記(例如突觸核蛋白質、類澱粉樣蛋白等)越高,腦神經的退化也越高,但這樣的推論需要注意的是「相關性高,未必有因果關係」,這篇研究結果還不能表示血液中的蛋白質會造成神經退化。
何應瑞進一步補充,在科學上很早就知道,巴金森氏症患者在確診前好幾年,通常伴隨出現嗅覺缺陷、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或容易便祕等症狀。
依照本研究的邏輯推論是,當患者出現這些症狀,就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預測」他將來會出現巴金森氏症。然而,處理便祕並無法防止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而我們也無法推論,清除本論文中所提出的八種蛋白質,是否可以防止罹患巴金森氏症。
資料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