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本週二(6/25)警告,由於氣候暖化,全球登革熱病例數激增,今年起截至6月24日,美國已有745例通報案例,高於預期。
CNN報導,受到「人為全球暖化」影響,各地均溫不斷創新高,不僅有利於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生長,也擴大了其傳播範圍,加速了疾病的繁殖和傳播。
一般來說,登革熱疫情在美洲大陸相對罕見,大多數的人都是前往他國旅遊後才染疫,但隨著氣溫不斷上升,也增加了美國人的染疫風險。
據CDC統計,去(2023)年美國累計共1,829例因旅行而感染登革熱的案例,創下美國自2010年有紀錄以來最高;而今年起截至6月24日,已有745例通報案例,高於預期。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23年共有23個國家爆發登革熱疫情,累計超過500萬例病例,光在美洲就造成4,000人死亡。
這些年來,佛羅里達州、德州、夏威夷和亞利桑那州等氣候較溫暖的地區已出現本土登革熱案例,加州的帕薩迪納也在去年出現首起本土傳播案例。
根據CDC週二發出的警告,2024年全球感染人數已創歷史新高,美洲的病例數已超越有紀錄以來的單年新高,超過970萬人感染,這是2023年整年病例數的兩倍。
從今年初以來,波多黎各疫情急速擴大,當局於3月底便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登革熱疫情也在與美國相關的地區持續蔓延,包含美屬薩摩亞、美屬維京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和帛琉等。
CDC提醒,醫療人員當接觸到有疑似症狀或相關旅遊史的民眾時,務必提高警覺
根據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數據,被病媒蚊叮咬後,約一週後才會出現症狀,不過通常約有40%至80% 的感染者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症狀也有輕微和重度之分,一般臨床症狀有發燒、嘔吐、肌肉疼痛、關節和骨骼疼痛、後眼窩痛、頭痛、噁心、白血球低下等,大多數人大約一週後就會康復。
登革熱警示徵象則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鼻子或牙齦等黏膜出血、嗜睡、肝臟腫大及躁動不安等,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傷的重症,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恐達13%。孕婦、嬰兒及年長者和慢性疾病患者為高風險族群。
CDC提醒,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以症狀治療為主。為了預防登革熱,外出時務必使用防蚊液、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尤其是在前往登革熱疫區,室內應加裝紗窗、紗門,以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