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今天(7月1日) 舉辦第35次院士會議,總統賴清德今天說,中研院推動多項研究成果深受社會矚目,「中研院的進步就代表台灣進步」,期待各院士持續提建言,壯大台灣國際社會影響力。
中研院每兩年舉辦一次院士會議,並由院士會議就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選舉出新科院士,第35次院士會議今天起至4日舉行,有近200名院士與會。
據悉這屆新科院士都不再有國籍爭議,都會是本國籍院士。
賴清德總統今天赴中研院,有別於過去總統出席時都有非常嚴謹的安檢程序,今年開幕式首度沒有安檢,華視新聞指出,據了解是賴清德堅持應該要給院士禮遇的原因。
中研院第35次院士會議主要議程: 7月1日為院士會議開幕式,將頒發院士證章與院務報告。 7月2日邀請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英國劍橋大學政治思想史教授 7月2日下午有「專題討論:走向民主永續之路—國家希望工程的治理願景」, 中研院表示,會議期間也將進行院士暨名譽院士選舉閉門分組審查, (資料來源: 中央社/中研院) |
根據總統府新聞稿,賴總統今天出席院士會議開幕典禮並致詞指出,中研院是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持續以科學專業貢獻國際社會、提供國家政策建言,並致力培養高階人才,帶動台灣向前邁進。
賴總統也細數中研院多項研究成果深受社會矚目,包含中研院整合跨域多元議題的人文講座,已經邁入10年,也和各大學合作開辦超過100門課程,持續加碼提供獎學金給人文社會領域研究生,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中研院自主研發台灣第一台「五位元超導量子電腦」,也為台灣量子科技發展奠下重要里程碑。
因應氣候變遷,賴總統說,中研院與台電公司合作發出「去碳燃氫」的第一度電,台灣邁向淨零的路上,中研院不只提出政策建議,也在創新技術研究上有許多突破。
除了氣候危機,賴總統表示,台灣面對全球智慧化挑戰,未來要打造台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加速人工智慧創新應用,中研院已在基礎研究中積極導入人工智慧,在人文社會科學、精準醫療、生態環境等各領域應用。
賴總統說,AI時代,大數據資料取得也在學術研究扮演關鍵角色,為了台灣提升研究成果社會影響力、國際學術競爭力,未來如何在確保個資安全前提下,讓研究人員可以取得所需資料,這是政府要努力方向。
賴總統也說,「中研院的進步就代表台灣的進步」,中研院以跨世代累積的研究能量,協助台灣度過各挑戰,讓台灣在國際學術社群中佔有一席之地,和世界並駕齊驅,甚至領先世界一步,希望院士持續提出建言,一起努力壯大台灣科研能力,帶動國家發展,也為國際社會貢獻心力。
因應全球浪潮
中研院成立AI推動辦公室
根據中央社,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致詞指出,這次院士會議是新冠疫情後首度以完全實體形式召開,今年也適逢中研院遷建南港70週年,有賴全國各界及政府的長期支持,讓中研院能順利推動人文及科學研究工作。
廖俊智表示,因應世界的快速變遷,中研院已經選定社會關鍵議題,秉持「從科學到行動」的精神,努力突破以提出新對策,期許為台灣學術研究開創新格局,更為社會的進步與福祉作出重要貢獻。
鑒於AI浪潮席捲全球,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說,中研院已成立AI推動辦公室,除強化硬體設施,也將重視AI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及反思AI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廖俊智今天指出,近年來由ChatGPT引領的生成式AI浪潮迅速席捲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不論是科技創新或是產業應用,都展現出人工智慧的潛力及影響力。
廖俊智表示,因應與時俱增的AI研究及需求,中研院特別成立AI推廣辦公室,積極推動AI for All AS計畫,即時部署並投入資源在院內硬體設施,強化相關服務,以提升及擴展各領域研究工作。
廖俊智強調,中研院在全面推展AI的同時,特別重視AI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將以院內特別豐富的人文社會資料庫,拓展AI在人社領域的應用,同時反思AI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廖俊智也提到,中研院協力國科會TAIDE計劃建立台灣本土生成式AI對話引擎,今年5月已經展示初步成果,齊心為台灣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廖俊智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AI浪潮才剛開始,因此必須探討大量使用AI會產生哪些法律、倫理道德問題,也希望藉由強力推動AI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讓一些本來對人文科學領域有興趣,但被AI吸走的學生,會覺得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反而是實現AI運用很好的方式。
根據官網,中研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職權包括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選舉評議員、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受政府及有關單位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
資料顯示,中研院現有院士271人,其中數理科學組65人、工程科學組58人、生命科學組93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55人等,並有15位名譽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