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4)系列活動今(24)日登場,首場論壇由「全球生物科技發展主題」揭開序幕。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過去12個月是個動盪不安的一年,即便許多新興科技發展有所突破,但金融市場仍出現許多困境,今年大會活動將協助大家找到突圍的出路,共創臺灣生技產業高峰。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表示,今年大會主題為「從亞洲綜觀全球生技商機」(Global View, Asian Touch),也是臺灣生技產業擴展全球的承諾。生物產協主要實務是拓展全球合作、扮演產官學橋梁、擴展產業商機,是臺灣生技產業發展領頭角色,今年協會林治華秘書長也代表臺灣,當選國際生技協會聯盟(ICBA)副主席(Vice Chair),不只是臺灣第一人,也是亞洲首位代表,證明臺灣在生物醫學、供應鏈的發展中已成為全球重要一環。
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國際事務總監Hilary Stiss致詞時表示,每年參與臺灣主辦的BIO Asia-Taiwan,都非常有感臺灣人的友善,也看到臺灣展現的實力與夥伴關係都充滿無限機會。
此次她也代表ICBA,ICBA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技協會組織,曾於新冠疫情期間與各國會員共商藥物開發進展,其他目標包含疾病防治、農業可續性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努力,ICBA 同時也代表生技產業在國際組織中發聲,每年在國際間匯集各國生技協會,共商生技產業各國政策、國際事宜等,促成產業發展與合作交流,她也期望未來持續透過各國的交流,讓全球生技產業更欣欣向榮。
開幕首場論壇由美國美國旗艦生技創投Flagship Pioneering亞太區主席André Andonian分享,他表示亞洲已成為全球重要角色,包括約60% GDP來自製造業、全球約60%的專利來自亞洲等,亞太地區已成為創新來源,因此Flagship從2023年開始也進軍亞太市場,並從新加坡、日本、韓國三個國家成立示範中心,並拓展到其他國家。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獎人、麻省理工學院講座教授張峰分享其團隊,在病毒載體遞送系統的兩項研究。首先,張鋒分享,其在今年3月發表於《PNAS》的研究,其開發出透過編程人類PNMA2蛋白,形成類似病毒的二十面體衣殼(Capsid)結構,能在體外裝載mRNA並遞送進入宿主細胞中。
此外,張鋒亦分享其在2023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針對存在某些細菌中的收縮性注射系統(Contractile Injection Systems, CISs)結構進行研究,張鋒團隊對CIS中的尾部纖維(tail fibers)結構進行編程,不僅可裝載藥物,還可精準靶向人類細胞表現不同蛋白。這兩項研究均有望進一步研發成為創新療法。
接著多名國際嘉賓,指出未來全球健康產業重點發展趨勢。飛馬科技創投(Pegasus Tech Ventures)創始人兼執行長Anis Uzzaman分享美國矽谷投資趨勢,則從投資角度分享身為矽谷投資人對生技醫療的看法,並指出,他最看好數據科學整合AI、基因編輯、生物列印結合組織工程、幹細胞、腦機介面等領域的未來發展,Pegasus已投資逾260家新創,更有高達29家公司成為獨角獸企業。
比利時校際微電子中心(Imec vzw)健康技術部門副總裁Paru Deshpande分享了當生物學與科技交互作用時,如何從根本影響醫療保健未來,同時也分享Imec利用晶圓技術開發的多種數位醫療解決方案。
PwC 新加坡和亞太區健康產業主管Zubin J. Daruwalla則分享全球健康產業的新興趨勢,他認為,未來健康照護(Healthcare)將會轉為健康(Health),因為創新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在疾病發生前即早做出醫療處理。
IQVIA 亞太區總裁宓子厚(Brian Mi)指出製藥行業整體趨勢與機遇,包括新冠疫情後,大型製藥將資金轉向研發,並關注非傳染性疾病,監管單位也因為增強的靈活性,促進了藥物上市,此外,人工智慧(AI)在藥物的開發中,也造成了變革性改變。
國際細胞與基因療法協會(ISCT)主席Miguel Forte則指出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在過去的15年裡,產品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即使具有全球性的機遇,但在不同國家都有不同落地的挑戰。
除了主要論壇外,今年大會也平行舉辦「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及「區域合作」三大論壇,以幫助臺灣生技產業面對從科技創新、應用到資金的課題,今年大會活動精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