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京研究公司 Teikoku Databank 近日的調查報告顯示,供應鏈風險、反間諜法和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讓日本企業不太願意在中國增設分公司、拓店或工廠。
日經亞洲報導,據 Teikoku Databank 的數據顯示,6 月共有 13,034 家日本公司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拓展業務。與首次調查兩年後的 2012 年達到高峰相比,這一數字下降了 9.4%。與 2012 年的高峰相比,下降了 9.4%。
在前三項調查中出現下降後,今年的調查顯示,與上一次調查的 2022 年相比,今年的在中國開設分公司或擴店的數量,增加了 328 家。
儘管略有增加,但報告的作者認為,日本企業越來越失去在中國開店的興趣。Teikoku Databank 研究員 Daisuke Iijima 表示,日企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興趣下降的幅度,可能比數據顯示的還要大。
Iijima 補充,曾經吸引許多日本企業到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過去 10 年左右已經翻了一倍,而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也增加了商業環境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將中國置於供應鏈中心存在管理風險,並正在整合當地子公司或將其轉移到東南亞。」
從產業類型觀察,在中國的日本企業中最大一部分是製造商,佔39%。Teikoku Databank 指出,其中許多與汽車、電子或半導體製造有關。而美國制定了貿易壁壘,旨在限制從中國進口電動車、太陽能板和其他產品。
調查也指出,日本企業發現中國越來越難以預測。 2023 年,安斯泰來製藥公司(Astellas Pharma)的一名日本員工因間諜罪名被捕,這讓許多外國企業對不透明的法律體系感到擔憂。
Iijima 表示,由於中國的退出進程艱難,日本企業對華商業信心的惡化並未完全反映在調查中。想要關閉分公司或工廠的非中國公司,必須遵守地方政府施加的嚴格要求,因為他們渴望保留外國公司可以帶來的投資和就業機會。
類似的報告也顯示中國正在失去光彩。 2023年,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要求500多家日本企業列出,未來三年有希望開展業務的國家。中國排名跌至第三位,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排名。越南在企業撤離中國的幫助下,自 1989 年開始年度調查以來首次排名第二。
但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中國人對日本料理的熱愛鼓舞了餐廳老闆,其中包括總部位於東京的 Toridoll Holdings,該公司將於今年夏天在上海開設牛肉餐廳品牌 Niku no Yama Gyu 的第一家中國分店,作為其加速擴張的一部分。
隨著中國人口老化,高齡化產業也看到了機會。Yamashita,在日本租賃和銷售護理設備,今年 3 月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以加強其在當地的業務。
「政治局勢複雜,風險不為零,」山下中國業務負責人 Arata Nagai 表示。「但我們在全國 2 億老年人口中看到了機會,這比整個日本人口還要多。」
Daisuke Iijima 表示,這些因素讓日本企業不太可能大規模外流。他指出,「日本企業正在尋找在不激怒當地政府的情況下與該國保持距離的方法,但它們的存在不太可能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