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路詐欺案件數量持續上升,嚴重損及國人生命、財產,成為國安危機,監察院日前通過監委所提的防治電信網路詐欺調研報告,就現行打詐措施之疏漏,提出門號核配浮濫、數位平台治理、人頭帳戶、虛擬貨幣等問題,促請行政院確實評估改善相關缺失。
監察委員賴鼎銘、范巽綠、趙永清、葉宜津、林文程、賴振昌、王麗珍今(14)日透過新聞稿表示,監察院交通及採購委員會,體切社會對電信網路詐欺防治不力的批評,因而啟動「政府防制電信網路詐欺之對策與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
監察院說,監察院交通及採購委員會、內政及族群委員會、財政及經濟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司法及獄政委員會聯席會議於昨(13)日通過調查研究報告,將促請行政院確實評估改善相關缺失。
監察院表示,政府雖陸續制定「打詐綱領1.0」及「打詐綱領1.5」,惟至 2023 年電信網路詐欺案件數量仍突破 2 萬件歷史新高,情勢不容樂觀。綜觀國內尚有門號核配浮濫、數位平台治理制度亟待建立、人頭帳戶仍待有效控管、虛擬貨幣制度有待健全,建議行政院持續積極檢視行政面稍嫌薄弱環節,透過上游清源防制提高整體打詐綜效。
監委提到,行政院雖已動員16個部會推動識詐措施,2023 年觸及人數已達 3 億 3千萬人次,然均「以量取勝」,長期高強度且重複宣導有邊際效用遞減之虞,難以具體衡量效益。然而,詐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影響範圍幾乎擴及全民,因此識詐工作需要全國上下團結一心,與民間公司、社團、宗教團體、社區組織合作,推動各項識詐作為,並建議政府導入「公私協力」及「循證治理」概念,提升政策效果。
七位監委指出,詐騙集團詐騙國人目的不外乎取得金錢,因此金流管制及洗錢防制措施實屬打詐政策核心。但第三方支付所使用的虛擬帳號,因審核較寬鬆已成為詐騙工具,虛擬貨幣具去中心化、高度匿名及快速跨境移轉等特性,已成為詐騙集團詐欺洗錢犯罪工具。
監委表示,政府雖已陸續修訂並強化管理措施,然相關措施成效仍待檢視,政府除應積極分析後續執行成效,並滾動式檢討相關法規疏漏。
監委提到,隨政府不斷強化管控詐欺力道,詐欺集團亦持續開發嶄新模式以詐取人民財物,目前已陸續發現詐騙集團收買電信、金融及司法檢警人員與律師,預期電信、網路或金流人頭法人化亦將氾濫。且隨著科技持續進步,國人亦將面對詐欺集團運用人工智慧及深偽技術詐騙,監委建議政府宜提前擬定對策,以收防微杜漸之效。
監委非常憂心,電信網路詐欺已成為世界趨勢且組織分散遍布全球, 國際互助及合作較過去更顯重要,雖政府在外交艱困情形下仍努力簽訂司法互助協議、深化交流及增派常駐或臨時聯絡官等,監委仍勉勵政府應突破外交困境,透過各種管道打擊詐欺集團利用國際隔閡所製造偵查的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