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造成全球均溫持續破紀錄,然而,不只是平常在新聞上看到的歐美等國深受影響,當各地同樣處在加溫的「熔爐」中時,缺乏因應能力的貧窮國家、低收入弱勢族群,甚至是野生動物,更深受其害。
倫敦帝國學院資深講師、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WA)創辦人奧托(Friederike Otto)指出,熱浪不像其他極端天氣一樣,隨著移動會留下「破壞軌跡」,但依然會導致貧窮人口、富裕國家的獨居人士,以及開發中國家的室外工作者死亡。「熱不平等」(heat inequality)正成為成千上萬無名人士的死因。
事實上,7月21日至23日間,出現了全球有紀錄以來最高溫,氣候學家根據樹木年輪和冰蕊推估,這甚至可能是地球12萬年以來最熱的日子。不只如此,7月以前,地球已經連續13個月打破高溫紀錄。
奧托的發言與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呼籲各國注意在極端天氣下,應多注意保護脆弱族群及暴露高溫下工作者的發言遙相呼應。
相較於住在空調冷房內的人,鐵皮屋、非正式房屋的住民更容易受到高溫影響,而富裕者空調的廢熱排往室外,更進一步衝擊這些脆弱族群可能唯一能從事的室外勞動工作。比利時、匈牙利、亞美尼亞、塞普勒斯等國皆已開始立法設定「高溫假」及高溫停工門檻,不過依照各國規範而有些許不同。
如比利時認定,對於輕度勞動來說,高於攝氏29度即須休工,重度勞動的門檻則為攝氏18度。塞普勒斯則以「是否習慣高溫」作為判斷標準。長期炎熱的卡達則是直接頒布夏季某些酷熱時段工作禁令的海灣國家之一,禁止在6月1日至9月15日的上午10點至下午3點半間從事室外工作。
除此之外,不只是人類,缺法長途移動及尋找避難區能力的野生動物,也正受到氣溫上升的影響。全球各地已出現因高溫而直接、間接死亡的動物,死因包括常見的野火、中暑、乾旱缺水,以及因氣候變得更適蚊蟲居住,而因蚊蟲叮咬傳染疾病死亡等。
據《衛報》報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報告顯示,高溫正導致全球生態系加速崩解,許多曾經擁有大量野生動物的地區,白天已如一片死域,完全看不到絲毫生機。
光是2019年至2020年間,因野火而喪生或被迫遷移原棲息地的野生動物就達到30億。在海水中的生物亦然,氣溫上升帶動海水溫度變動,讓珊瑚等對水溫敏感的生物逐漸凋亡。布里斯托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哈里森(Hugo Harrison)表示,「海洋熱浪」對珊瑚礁的破壞性如同野火對熱帶雨林一樣,整個區域如同海中死城。
奧托說,高溫帶來的影響很大,媒體應盡可能讓一般民眾了解其破壞性,並提供預防的方法,而不是只報導民眾在海邊戲水的開心畫面。全球應聚焦在熱浪帶來的傷害,盡快提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