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造成蜜蜂落減少已不是新聞,不過英國最新的數據顯示,另一種重要的授粉動物「蝴蝶」可能也正面臨生存危機,這將會影響農作物生長,並進一步衝擊食安。
根據衛報,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英格蘭自然署(Nature England)主席Tony Juniper指出,由於棲地消失及殺蟲劑大量使用,今年夏天的蝴蝶數量急遽下跌,讓其更難在極端氣候造成的異常高溫、過度潮濕環境下生存。
蝴蝶保育協會(Butterfly Conservation)的數據顯示,今年夏季英國蝴蝶數量將近砍半,僅有93.5萬隻,這是英國14年來所觀察到最少的一次,包括常見的普藍眼灰蝶(Common Blue)、蕁麻蛺蝶(Small tortoiseshell)及蘇格蘭眼灰蝶(Scotch argus)數量皆創下新低。
2024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 16)10月將於哥倫比亞的卡利召開,這將會是工黨擊敗保守黨取得執政權後,第一個大型的環境相關國際會議,不只是檢視工黨環境政策的重要檢查站,也是確認英國是否能繼續,抑或成為此領域領導國的能力。
2020年,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協議的聲明,英國政府曾承諾要在這個10年內保護國內30%的土地以維護自然環境。Juniper認為,要達成此一目標不需要設立更多的國家公園,而是要有不同受保護棲地的組合。近期政府的房屋計畫就是個很好的投資自然機會,像是設立包圍城市的「野生帶」(wild belts)等。
他解釋,國家公園的設立是為了維護「美麗的景緻」而不一定是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這並非要抹滅其貢獻,而是要跨一步向前,去思考未來自然恢復的長遠目標。同樣的,單純的景觀規劃如果沒有囊括生態要素,也無助於達成30%的目標。
Juniper說,2024年的蝴蝶數量數據可說是一個來自自然的警訊。人類持續破壞自然系統中的韌性,長期下去還是得回到食安及其他仰賴生態穩定才能運作的循環中。現在可以反思的大問題,是如何將昆蟲生存危機與人類長期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農業連結在一起,進而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