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稿:2024-09-24 09:48
龍宮貝6組買家 喊價最高16萬
漁民決定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
宜蘭縣林姓漁民捕撈到稀有活體「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昨 (23日) 喊價最高新台幣16萬元,但他決定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因為對方要買來放生,晚間已完成交易。
林姓漁民晚間表示,23日共有6組買家出價,分別為6萬元、8萬元、10萬元、11萬6000元、12萬元,後來又有買家出價16萬元,最後他決定要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因為對方購買原因是為讓龍宮貝能回歸自然。
林姓漁民說,買家是台北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對方很有愛心,因擔心被其他人買走拿去做成標本,趕緊在今天晚間8時許拿現金到他家中完成交易,他預計今天(24日) 凌晨2時30分出海,依約定將龍宮貝載運到捕獲海域附近放生。
三立新聞報導,林姓船長已於今天凌晨4時,將龍宮貝野放、回到大海。
首次發稿:2024-09-23 14:16
【家族史追溯至5億年前】宜蘭漁民捕獲稀有活體「龍宮貝」
台博館盼野生物種回歸自然
宜蘭一位漁民日前於龜山島外海捕撈活體「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待買家收購。過去國立台灣博物館曾展出龍宮貝,吸引多達50萬人次參觀,今天(9/23)台灣博物館特別透過臉書介紹「龍宮翁戎螺」相關知識,盼望野生物種回歸自然。
林姓漁民21日說,當天清晨他駕船到龜山島外海進行底棲拖網作業時,於深約120公尺至200公尺海底中,捕撈到一顆直徑約20公分、高15公分的活體龍宮貝。
林姓漁民表示,20多年來,他在龜山島外海也曾捕撈到龍宮貝,但都較小顆,直徑不到10公分,過去多半都以新台幣3萬元至8萬元出售。這次捕撈的這顆龍宮貝,售價應比較可觀。
中央社21日引述龍宮貝收藏家張議顯指出,龍宮貝分布在中國浙江以東、澎湖與台灣東北海域,售價必須視體型與外觀是否完整良好而決定。
國立台灣博物館23日透過臉書表示,台灣漁民在1968年於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1969年基隆漁船又撈獲,其中2枚活體送至博物館,並經由當時台灣大學教授林朝棨鑑定後於博物館展出,帶動台灣貝類研究熱潮。
「龍宮翁戎螺」為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台博館指出,貝殼呈圓錐形,上有黃紅色火焰斑紋,因造型宏偉優美像宮殿般,因此俗稱為龍宮貝。其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像是微笑的線條,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因數量稀少受到重視,也因身體構造原始,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 (距今約5.388億年前-4.854億年前) 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
台博館呼籲,由於龍宮翁戎螺生活於深海,對其生態了解仍然有限。在考量商業利用和潛在利益前,社會應更關注不影響其族群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整個種群的健康與繁衍至關重要,讓龍宮翁戎螺在所屬的自然環境中持續繁衍,才是真正的守護。
台博館表示,不同的物種各有其適合的環境,建議不要私藏,如過去在2017、2020年均曾發生漁民捕撈後試圖養殖,卻造成龍宮翁戎螺死亡的案例,不僅可能對物種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讓它們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認識龍宮翁戎螺的民眾,可至台博館本館3樓的「發現台灣—重訪台台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展覽,現正展出龍宮翁戎螺藏品,另可透過龍宮翁戎螺典藏3D掃描一窺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