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10月4日世界動物日,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即日起推出「臺灣史前動物特展」,以120件展品探索台灣數萬年生態變遷,還有手作文蛤殼項鍊的活動,希望大眾重視生態保護。
適逢10月4日世界動物日,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推出「臺灣史前動物特展」,展出120件珍貴展品,並特別舉辦「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希望喚起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
「臺灣史前動物特展」展出動物化石、漁獵工具及動物圖騰工藝品等難得一見的展品,以四大主題全方位地展現動物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關鍵角色,其中梅花鹿、石虎和麝香貓等鮮少曝光的野生動物標本,更是吸睛焦點。
十三行博物館指出,梅花鹿曾是台灣原住民主要的狩獵對象和重要的貿易資源,但因過度捕獵曾一度絕跡,所幸經過多年復育,現今數量已逾二千隻;而瀕危動物石虎,則因棲息地喪失、路殺等因素,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亟需社會各界共同保護。
另外,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大量貝類,也發現部分貝殼鑽有小孔,推測作為裝飾品,反映了先民的智慧與海洋資源的豐富,為響應「世界動物日」特別推出「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參與者將在專業講師指導下,體驗史前鑽孔等工藝製作過程,並通過講解環節,了解貝類在史前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臺灣史前動物特展」即日起至114年1月5日於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展出,而「史前工藝師-貝殼項鍊」DIY活動,則於即日起至10月底的每周六、日舉辦,更多資訊請至十三行官網或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