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迎來首檔國際大展《第25小時》,由策展人林裕軒和黃郁捷擔任策展人,邀請來自7個國家、17組藝術家參與,包含法國、德國、台灣、日本等,其中與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基隆美術館、藝術家三方共製,來自法國藝術家雙人組 Clédat & Petitpierre(伊凡・克萊達特 & 可可・佩蒂皮耶),位於展場中央的大型互動裝置《蔓舞奇境》靈感源自森林及植物,打造五彩繽紛的奇幻秘境十分推薦。
展覽主題「第25小時」由林裕軒及黃郁捷策畫,林裕軒甫獲「500輯」舉辦的「500 Young 2024」策展獎,展覽源自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談話,策展人表示,藝術家們從個人產生異於原本時空尺度的感性面出發,無論是經歷過疫症、災害,或新身份帶來的感情羈絆、遷旅的途徑中,身心的重新調整等。「這些經驗或是事件,足以改變習慣,給予熟悉事物全然不同的意義,而展場就是將各種時空抽象變化具體的場所,讓觀眾可以隨著作品的節奏,思索都市空間的結構分界、身體勞動的記憶,以及現代社會之下,那些藏於表象後的另一種真實。」
台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作品《一週八天》啟發自藝術家母親「我沒有空」的自嘲,藝術家發現無論是自己的母親,或深圳的吳姨、韓國小型成衣加工店舖的金太太等,似乎在超時工作的狀態下,唯有一週八天才真正擁有空閒和時間。
法國雙人組的 Clédat & Petitpierre 的《蔓舞奇境》曾在法國龐畢度當代藝術中心、上海西岸龐畢度中心、澳門等地展出,這次的展出為此作品台灣的首度展示。 Clédat & Petitpierre 多以合作的形式創作,擅於空間和身體的探索,《蔓舞奇境》即是以一株奇異與巨型的藤蔓植物,蔓生在基隆美術館最為標誌性的結合古典宮燈的空間的一座巨型景觀,邀請觀眾用自己的方式互動,找尋自己的特殊經驗,打破實體空間的限制。
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大展《第 25 小時》。(影/基隆美術館IG)
香港藝術家鄺鎮禧常以冷靜和犀利的觀察,提取日常對應事務結構的樣態,在這次《第25小時》的委託製作裡,他重組日常物件,改變其物質狀態與使用方式,來產生變化對應他對社會的觀察。《綠燈》以綠光水平珠至於 LED 燈版中,借用其顏色將光線過濾成綠色,雖然水平珠會隨著位置展生不同的校準結果,但個體間的誤差並不影響整體的「校正平衡」;《紅氊》則是擷取紅白相間的防滑磨砂帶中的紅色部分,篩選了防滑砂帶的警戒象徵,呈現如磚紅色的地毯。藝術家透過改變物件的使用邏輯轉譯空間的調性,引導觀眾產生異於平時的身體感,繼而思考人、物件、空間三者關係。
德國藝術家 Olaf Nicolai 的作品《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感受到。他擅長在空間裝置內,藉由變化媒材的特性,對日常瑣事和既定認知提出圍觀的論點,利用觀者的直覺為支點,放大和提醒特定的感知。在這件沈浸式的互動裝置裡,當觀眾步入暗間時,用光探索的痕跡將留在另一面由紫外線燈照射的牆裡,彷彿捕捉光和時間。
代表今年威尼斯日本館的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展出《Piano Solo - Ohara》,是她在疫情期間獨自住在琵琶湖山中小屋的創作,展場中麥克風收入預錄的自然聲響和現場環境音,透過自動演奏轉成即興鋼琴演奏曲,然而麥克風無法精準的截取,於是產生了失準和延遲,點出自然和人工之間的不協調,與窗戶外的基隆港景色,產生有趣的對比。
展場照片。(圖/基隆美術館IG)
《第 25 小時》展覽資訊
日期:2024年9月26日至12月1日
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與3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參展藝術家:車在民、陳為榛、丘智偉、鄭栖英、伊凡・克萊達特&可可・佩迪皮耶、黃博志、高雅婷、鄺鎮禧、賴科維、林冠名、毛利悠子、歐拉夫・尼可萊、下道基行、鈴木悠哉、曾家偉、亞魯、楊健生(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