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世界,仿品猶如螢火之光,豈可與皓月之明的真跡相比?不少人親眼目睹名畫大作時,總會生出無以名狀的感動與激盪,而這難言的心緒波動,原來確有科學依據。研究顯示,在藝術真跡之前,腦部會特別興奮。
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是世界知名經典畫作。衛報報導,維梅爾家鄉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Museum),委託Neurensics 機構進行研究,欲一窺人腦對藝術真品與仿品的不同反應。
此試驗分為兩個部份。其中一部份,是讓21至65歲的志願者,戴上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俗稱腦波)及眼動追蹤裝置,至莫瑞泰斯美術館欣賞5幅畫作及各自的仿品海報。另一部分,是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讓志願者戴上目鏡,分別投射名畫真品與仿品,再以MRI磁振造影測量影像帶來的效果。
結果發現,名畫真跡會在腦部的楔前葉(precuneus)(掌意識、反省與記憶區塊)觸發正面反應。20名志願者見到真畫時,腦部「激動」程度是複製品的10倍。又,觀者在欣賞備受歡迎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目光會不自覺在少女的眼、口、珍珠耳環這三角區域來回游走,產生持續性的注意力迴圈。
莫瑞泰絲美術館館長Martine Gosselink表示,欣賞名畫讓人心裡豐足,無論自身是否意識到此一變化。腦神經教授Erik Scherder則認為,這項研究凸顯了文化之重要性,對成長期孩童,影響尤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