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激烈的內部辯論之後,歐盟最後以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的投票結果下,通過對中國製造、進口之電動車最高達45%的關稅,並將在未來數個月內正式實行,管制期間約5年,這可能將讓歐洲車商增加數十億美元的成本。
根據歐盟法規規定,如果要擋下這個議案,需要有15個歐盟國的多數、約占65%歐盟總人口的國家反對才有辦法,而在法國、義大利及波蘭皆持贊成意見的情況下,儘管在歐盟最大經濟體、最大汽車生產國德國的反對下,議案也很難不通過。
在美國、加拿大皆已對中國出口的電動車課徵100%關稅的情況下,產量激增的中國電動車最可能的海外市場就只剩下歐盟區,也因此歐盟跟進課徵的關稅雖然僅有北美市場的一半,仍將對中國海外銷售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歐盟內部就對中國課徵關稅的意見十分分歧,部分國家意識到10年前歐盟未能對中國太陽能板課徵關稅,導致中國幾乎控制了高達9成歐洲光電市場的「錯誤決定」,因此要求歐盟硬起來對抗中國靠著幾乎是暴力性的國家補助政策,其他則擔心中國的報復措施會造成雙傷的局面。
事實上,由於全球對於歐洲車商的需求降低,老牌車商雷諾(Renault)及福斯(Volkswagen)皆急需歐盟的保護性關稅來對抗在國家補助下超低成本的中國製汽車,以確保在歐洲區這個「傳統地盤」的銷售量,不過一些在中國有設廠的車商,如BMW以及被中國吉利集團持有大部分股份的Volvo,則不看好這個決定。
對於歐盟的新規定,中國政府表達了強烈反對,指控歐盟不公平、不合理、不合規的關稅法規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並宣布將向WTO提出抗議;除此之外,今年中國也已經向歐盟的白蘭地、乳製品及豬肉課徵報復性關稅,未來更研議提升大型引擎汽油車關稅,這將讓德國受到最大的衝擊,不難解釋為什麼德國竭力反對歐盟的新關稅。
《路透社》分析指出,這幾年歐盟對中國的貿易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除接受中國是個潛在的貿易夥伴外,也將其視為一個競爭者及系統性的對手,未來雖會持續跟中國進行貿易談判,若雙方最後各退一步,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將關稅改為設定歐洲市場的底價,以避免大量便宜中國電動車的傾銷。
至於這個關稅可能的成效如何,10年前幫歐盟太陽能板跟中國打官司的歐盟貿易法專家RB Legal認為,雖然應該比拯救太陽能板的時機更好,關稅要拯救夕陽化的歐洲車商,可能仍是杯水車薪,最後執行成效如何,也將會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