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禇志崧教授今天(10/16)宣布,他與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世界最小的量子電腦,僅僅使用一顆光子運算,也是台灣研發出的第 1 套光學量子電腦。
清華大學今日召開記者會,褚志崧教授團隊現場展示,以在一條環狀光纖內跑動、只有一顆光子的光量子電腦來完成質因數分解等複雜的數學運算,如15=5x3,是全世界首次以 1 顆多次元的光子來實現量子演算法。
褚志崧表示,光子(Photon)是傳遞電磁作用的基本粒子,為了讓 1 顆光子攜帶更多的資訊,團隊成功研發出可在 1 個光子的 32 維空間裡儲存資訊的技術,宛如「多重宇宙」。
他說明,1 維是一條線;2 維以長、寬成一平面;3 維則是長、寬、高的立體。他們的研究團隊打造出的這顆光子,則有 32 維空間用以儲存資訊,也就是 32 次元,打破了世界紀錄。
禇志崧比喻,有 32 維儲存空間的光子,就像是把一台只能載一個人的腳踏車,改造成一台連結32節列車的火車,就能載運更多的乘客。
褚志崧指出,國外發展的光量子電腦最多可達到數百顆光子,但光子為機率性出現,很難控制讓多顆光子同時出現。因此,他改變思路,專注將所有資訊都壓縮在1顆光子上。該團隊接下來的目標是持續挑戰,並提升單一光子的資訊儲存容量,讓 1 顆光子能夠容納更多的資訊,實現更複雜的量子運算。
禇志崧說,光子可在室溫下保持穩定的量子態,不需要極低溫環境,耗能少,成本也較低。此外,光子可以長距離傳輸,不易受干擾,對將量子電腦投入商業化應用具有獨特的優勢。
禇志崧指出,量子電腦的發展深受期待,但也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電子及離子的量子電腦必須在極低溫下運作,耗能且成本高昂。其次是量子態很容易受到振動或電磁場的干擾,導致資訊遺失、計算錯誤。但他們研究團隊僅用一顆光子造出的光量子電腦,同時克服了這兩大困境。
清大校長高為元表示,2023 年參觀美國最先進的量子電腦實驗室時,印象最深刻就是龐大的冷卻系統,將溫度控制在攝氏零下 273 度,設備也占去一個大房間。清華團隊的光量子電腦卻可在室溫下操作,且設備只有一個盒子大。
清大理學院牟中瑜院長表示,光量子電腦技術未來的應用範圍將十分廣泛,包括加速新藥研發、優化物流、並可與量子通訊結合以改善資安等;以其大幅超越目前超級電腦的計算效率,可進一步推進AI等未來產業的發展。
清大表示,褚志崧團隊已將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