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締約方大會第16次會議(COP16)21日將在哥倫比亞展開,路透盤點了自然遭蹂躪的慘重程度。
動物與植物
從生態營養循環到土壤通氣、河川工程,動植物是大自然的要角。然而,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全球逾1/4物種,約45,300種,刻正面臨滅絕風險。
危殆的種類如墨西哥小頭鼠海豚、非洲北白犀、美國紅狼。另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監控中的野生動物,半世紀以來數量劇跌,相較於1970年,2020年已大減73%。
森林
森林是多數動植物的家,包括68%哺乳類,因此森林砍伐程度是自然遭破壞的重要指標。
2021年,逾100國承諾到了2030年,將終結人為毀林活動。然而,根據民間團體組成的森林宣言評估(Forest Declaration Assessment),2023年的數字並不樂觀,森林流失程度比要達到2030目標還嚴重45%。
巴西亞馬遜雨林的伐林速度雖趨緩,玻利維亞、印尼、剛果民主共和國卻日益惡化。全球終止去森林化的腳步,已偏離20%。
捕魚與海洋
捕魚是海洋生態受破壞的主要肇因。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逾40國、32億人口,仰賴海鮮作為至少20%的蛋白質來源。
約38%魚類遭到過度捕撈,而在1970年代中期,占比約是10%。WWF表示,過度捕魚也威脅珊瑚礁生態,而珊瑚為全球1/4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食物和育養場所。
今年遭遇了第四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半數珊瑚都正因海水溫度過高而死去。
農業
據WWF,農業是熱帶森林砍伐的主要驅動力,約占90%。牧牛及大豆棕櫚樹等作物栽種活動,正一步步侵蝕林地。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各政府每年至少撥出了6,35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數兆美元的間接補貼,但這些農業活動卻有害環境。各國在2022年COP15會議上,承諾到了2025年,會將有害的農業補貼列出,自2030年起每年削減至少5億美元。
環保人士並呼籲銀行停止向與森林砍伐相關產業行業提供信貸。根據森林與金融聯盟(Forest & Finance Coalition)研究,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銀行向相關企業提供了約770億美元的貸款。
經濟衝擊
無論是授粉作物的昆蟲、過濾淡水的植物,或提供建築木材的森林,自然及其生物為全球經濟免費供應資源和服務。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年經濟產出約44兆美元(近5成)仰賴這些自然資源和服務。
世界銀行估計,到了2030年,如漁業或原生森林等特定生態系統的崩潰,每年將為全球經濟造成2.7兆美元的損失,約是全球產出2.3%。2022年,全球對自然的支出為2,000億美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到了2030年,這筆支出需大增至每年5,420億美元,方能遏止自然損害,實現氣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