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穿越的福爾摩沙是全世界穿越北回歸線國家中,擁有最高海拔、最劇烈高度變化、多樣化垂直生態系、及最豐富的地理環境者,為讓北回歸線成為永續廊帶並推廣台灣多元樣貌,副總統蕭美琴今天(11/22)表示,我們所立足的這座寶島擁有豐富多元的生態與文化,等著大家來發掘和守護,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副總統蕭美琴出席《台灣‧北回歸線之巔/福爾摩沙永續軸帶推動建構論壇》時,她表示,北回歸線不僅是空間上的地理座標,更是一條能串起世界認識台灣的路徑。今天的論壇這五大主軸,不管是「資源保育與環境管理」、「多元文化與人文美學」、「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全民教育與環境學習」、「身心韌性與健康促進」等領域,不僅大家十分關心,也是政府推動政策的重要目標。
她說,在北回歸線所穿越的國家和地區中,台灣的生態最多元,這是非常珍貴且獨一無二的。她也分享過去在花蓮服務期間印象深刻的景點,包括分別在豐濱鄉和瑞穗舞鶴台地的兩處北回歸線標誌,以及「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交界紀念碑」,標誌著台灣因地震挑戰而建構的韌性,也豐富了人們生命歷程。台灣有太多美麗的地景面貌、多元生態、人文歷史等待大家進一步認識和探索。歡迎國際友人來到台灣、認識台灣,並期盼大家多多探索、珍惜身邊難得的地景和豐富生態。

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表示,北回歸線永續發展軸帶,將以中央山脈為重要生態保育廊道,連結海岸和濕地生態,並配合向山、向海致敬政策,以教育、責任政策為優先,與周邊部落共同合作落實環境教育,將台灣最核心的高山、海洋海岸、媽祖、王爺信仰溯源等人文資產文化、濕地與淺山的生態、地景及文化資源加倍效益整合,橫向聯繫相關部會計畫,並以 2027 年推動「北回歸線年」為方針,全面性思考資源發展及推廣發展,推動環境永續發展。
董建宏指出,北回歸線經過全球 22 個國家,大部分為沙漠或草原氣候,唯有北回歸線上的台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樣貌自然景觀,可說是生物多樣性寶庫,因此行政院透過跨部會協力,整合產官學資源,發展「台灣ESG永續發展國家隊」,透過公私夥伴合作等實踐方法,努力打造獨特的歷史場域再現、保存族群文化,共推深度文化旅遊,不僅賦予北回歸線兼具文化路徑、生物保育、地質地景等寓教於樂的環境教育功能,也透過提供觀光遊憩功能的跨區域景點,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到訪,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與競爭力,也讓國人更便利、舒適的親近自然與人文地景。
內政部表示,北回歸線穿越的福爾摩沙是全世界穿越北回歸線國家中,擁有最高海拔、最劇烈高度變化、多樣化垂直生態系、及最豐富的地理環境者,在範圍不及 140 公里的本島水平寬度,就有將近 4,000 公尺的垂直高度落差,也造就了亞熱帶、暖溫帶、涼溫帶、冷溫帶、亞寒帶等生態系,生物多樣性極為薈萃。另在由西(澎湖群島)到東(花東海岸)範圍220公里的距離中,就擁有離島、海峽、海岸、濕地、河川、平原、城鎮、丘陵、高山、縱谷等地理特色,可謂是北回歸線的地景濃縮教室。
《臺灣‧北回歸線之巔/福爾摩沙永續軸帶推動建構論壇》由行政院帶領 11 個部會,啟動政府與32個臺灣企業ESG及38個民間團體代表的合作儀式,以「資源保育與環境管理」、「多元文化與人文美學」、「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全民教育與環境學習」、「身心韌性與健康促進」等5 個向度,共同研討福爾摩沙永續軸帶之未來推動方向。
內政部指出,論壇尾聲,在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與現場嘉賓共同見證下,啟動跨部會推動宣言儀式,展現部會攜手合作響應環境永續的決心,未來也研議籌組跨部會專案推動平台,透過產、官、學、研界專業領域的代表集思廣益激盪創意,創造更多公私部門合作的機會及資源,為台灣的環境教育貢獻力量,期盼日後吸引更多人投入永續環境管理事務,進而促進生態與產業共好雙贏的局面,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利用樹立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