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今(21)日公布一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國內近 4 年首例嬰兒案例,個案平日僅食用母乳及水果泥、蔬菜泥等罐裝副食品。迄今住院超過 2 週,活動力仍不佳。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沒有先天疾病,自 2024 年 12 月 22 日陸續出現便秘、食慾不振伴隨活動力逐漸下降等情形,今年 1 月 4 日症狀持續而就醫,並轉住院治療,後因深層肌腱反射減弱、眼皮下垂、四肢無力,由醫院採檢並通報,經檢驗於糞便中檢出肉毒桿菌及毒素基因確診。
目前該個案已使用專案進口之肉毒桿菌抗毒素治療,目前仍於小兒加護病房治療,逐漸可用嘴巴進食,但肢體無力未改善,且身體仍虛弱、活動力不佳,迄今住院超過 2 週。衛生單位另已將個案食物檢體送驗,目前檢驗中。
林詠青提醒,肉毒桿菌以孢子形態存在於生活環境中,其毒素導致中毒稱之肉毒桿菌中毒,此毒素不耐熱,經煮沸、煮熟後毒力會消失。1 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亦未發展完全,若不慎食入含肉毒桿菌孢子的食品,易使病原菌在腸道內增殖產生毒素而致病,潛伏期約 30 天內。
由於肉毒桿菌孢子於自然界的分布廣泛,疾管署呼籲 1 歲以下嬰兒應避免餵食蜂蜜;帶皮蔬果可能沾染泥土,應澈底清洗及去皮後,再進行食品製作,以降低發生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民眾烹調食品時,應將食物煮沸至少 10 分鐘並攪拌,不可食用蓋子脹起的罐頭製品,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如有疑問即勿食用。
而感染後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疲倦,伴隨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瞼下垂或由上到下肢體無力、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及講話困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