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主辦的第9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亞雙展)自即日起至3月2日展出。
本屆亞雙展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題,由台灣策展人方彥翔擔任召集人,並邀請亞美尼亞策展人安妮・戴維狄安(Anne Davidian)、菲律賓藝術家兼研究員墨夫.艾斯賓納(Merv Espina)、南韓策展人金海主(Haeju Kim),以及土耳其策展人艾斯莉・西文(Asli Seven)組成國際策展團隊,帶來全球35組藝術家精彩創作。
藉由召喚「屏息」這個暫歇生命機能的行為,創造出一種期待的狀態。展題命名反轉了英文諺語「別屏息以待」(don't hold your breath)的原意——別期望改變會很快發生的警示,轉而暗示「潛在的希望」。
國美館發布新聞稿說明策展理念,深呼吸並屏住氣息,將我們錨繫於當下時刻。當世界崩壞墜入下一層深淵之際,我們穿梭在晚期資本主義餘波的喧囂與塵埃中,在居所與流離之間持續遷徙與探航。這種平靜呼吸、重整思緒的行為,是在轉換的運動中,從一種現實過渡到另一種現實的預備。間歇作為一種音程,用以聆聽靜默之聲,重新協調我們的身體與地球新陳代謝的節律。
本屆匯聚83件作品,其中包含19件全新創作,亮點作品包含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近年的系列創作《有,卻看不到》,以編織裝置的形式,訴說家族與部族間跨越時空的牽繫力量。靈感源自於藝術家的卑南族巫師祖母,每每在其遠行前的祈福儀式,成為一股陪伴的精神力量,穩定地聯繫著米類與部落。米類將空間編織為能量的具現之地,打造一個邀請觀者沉浸專注當下的場域,召喚匯聚集體力量的棲居空間。
丹羽良德(Yoshinori Niwa)展出的作品包括2件延伸舊作的全新創作:〈在24小時便利商店購買飯糰〉透過在不同便利商店重複購買同一顆飯糰,挑戰所有權和財富的概念。茱利亞.薩里賽提亞蒂(Julia Sariesetiati)的紀錄片〈照護的詞彙〉源自其2019年發起的「往返之旅」計畫平台,旨在讓移工相互分享經驗。
瑪爾瓦.阿爾薩尼奧斯(Marwa Arsanios)呈現其創作計畫〈誰怕意識形態?〉的全新篇章,挑戰所有權的既定意識形態,探討與自然資源、農業、住房有關的非剝奪性實踐。阿爾薩尼奧斯將與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副館長蔡明君、微物官點工作室的吳克威、蔡郁柔,以及台南農民合作,在開幕期間舉行讀書會和公開對談,共同反思所有權的定義,並探索與自然共處的替代方式。
安德里烏斯.阿魯丘尼恩(Andrius Arutiunian)的作品〈亞門〉融入本地脈絡,展出範圍自國美館擴及至台中市區。此創作為藝術家對流散歷史的推測性調查,取材自阿魯丘尼恩收藏的亞美尼亞音樂,讓人聯想到埃里溫計程車裡播放的當地流行音樂。作品將以錄音帶形式發行,並在亞雙展開幕期間於台中的出租車上播放。
本屆精選8部影片,包含紀錄片散文、表演錄像及動畫,提供關鍵歷史脈絡,豐富觀眾對展覽核心議題的理解。帕拉維.保羅(Pallavi Paul)的《愛的移動方式》呈現呼吸、泥土與一位印度守墓人的日常中所蘊含的希望與悲傷之間的親密關聯。羅達.圖魯(Rojda Tugrul)的動畫短片《十秒間之龜》則透過一隻遭滅絕河龜的聲音和重複動作,講述美索不達米亞流域的河流被水壩截流的歷史,藉以深刻反思生態耗損以及訴說水的故事。
(影/台灣英文新聞Lyla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