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去年超徵稅收528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國民黨主張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還錢於民」,但中央政府目前累積的債務約6兆元,若是不增加還本、減少舉債,結果恐怕是「留債於民」。
根據財政部統計,近年來的稅收都是超徵,2021年為4327億元、2022年是5237億元、2023年也有3860億元,去年則是達到歷史新高。國民黨因此主張,應該將超徵的稅收「還錢於民」。
台灣普發現金或消費券雖有前例,但都是為了振興經濟,像2009年的3600元消費券是因應金融海嘯,2020年之後的三倍券、五倍券或是現金5000元,都是疫情期間的非常措施。
無論是消費券或現金,目的都是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以振興經濟。此外,也能讓民眾有更多可支配所得,具有直接討好選民的效果,國民黨才會有意在新會期列為重大法案,排審預算法,推動「還錢於民2.0」、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不僅如此,在野黨立委更準備法制化,意即歲入課稅或實徵稅額達到一定條件時,應優先辦理普發現金,還稅於民。
藍白立委是看準這幾年稅收超徵的這塊大餅,然而,這畢竟不是常態,因為這幾年是由於股市大漲,進而帶動稅收;其次,政府編列預算的心態保守,低估歲入,才會出現近年來超徵稅收的現象。而且,去年稅收成長8.8%,但經濟成長率大約4.2%,顯示稅制有問題。
何況根據財政部國庫署的統計,截至2025年2月8日,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為5.89兆元,未滿一年債務為950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5.6萬元。因此,財政部呼籲將超徵的預算優先用於清償債務。
超徵的稅收直接回饋人民,大家當然都很樂意,可是在野黨才剛大砍中央政府總預算,然後又透過新修正通過的財政劃分收支法,將更多經費撥給地方、中央政府能運用的額度已減少,今年度的政府預算已經捉襟見肘。
再加上,川普上台後,將對各國祭出對等關稅,台灣勢必受到衝擊,也會影響到整個經濟成長。「還錢於民」的結果,恐怕會變成是「留債於民」,讓整個台灣的財政壓力更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