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通貨膨脹壓力沈重,各項導致物價上漲的因素,正威脅經濟穩定。如何將通膨率控制在合理範圍2%以內,挑戰嚴峻。政府應積極透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並提高生產效率,改善供應鏈結構,減少市場壟斷,以有效抑制通膨發生。
民生物資上漲、油價居高不下
氣候變遷是全球通膨最複雜的難題,歐洲央行報告指出,2023 年全球均溫達攝氏 14.98 度,創歷史紀錄,如果持續惡化至 2035 年,將造成食物通膨增加 3.23%,全球總體通膨每年增加 1.18%,台灣亦難逃氣候因素打亂蔬菜水果便宜的慣性。
台灣 2024 年底,中南部受到連續颱風及多雨影響,蔬果大漲,四季豆一斤 180 元,大黃瓜一條 170 元,高麗菜一顆漲破百元,葉菜類漲幅 60%,木瓜貴 3 倍,肉類漲幅也超過預期。影響所及,大型連鎖餐飲業者紛紛調整售價。
另外近年不動產業者炒房,導致房價飇漲,房租跟著大漲,年初漲幅高達 2.66%,創 1996 年 6 月以來的新高,租屋族苦不堪言,成為通膨因素之一。
更麻煩的是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國際原油價格因為貿易戰開打,元月油價上漲,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布蘭特原油、紐約期油能源漲幅平均約 3%,至 2 月漲幅擴大,已連續4個月居高不下,成為全球通膨率難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營事業費率齊漲
前述難以對抗的氣候,以及國際能源因素之外,過去多年台灣透過限制公用事業費率方式,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率在 2% 左右的健康範圍,但因公用事業長期虧損,不堪負荷,近期不得不紛紛計劃調整售價,使通膨因素併發,更複雜難解。
公用事業費率調整,擧其犖犖大者包括:台鐵在 2 月 5 日董事會通過票價調漲方案,因為從民國84年票價調整後,已 30 年未調整票價,導致台鐵目前除了便當事業每年收入 8 億元,仍屬獲利之外,其他各項收入虧損累累。平均票價漲幅達 26.8%。
自來水費率也是 30 年未調整,自來水公司累計虧損已達 371 億元,「凍未條」只好醖釀漲價,將現行費率從「四段劃分法」,調整為「六段劃分法」。然而,即使計劃中民生用水費率微調,企業用水成本增幅大,終究還是會反應到售價上。
糧價上漲壓力沈重
國道客運一樣,18 年票價未調整,全國 149 條國道客運路線,最近決定將分期調漲票價,業者包括:基隆客運、台北客運、豪泰客運、中壢客運、光華巴士、台中客運、指南客運,全部調漲票價,漲幅從 1.56% 至 6.46% 不等。
電價部分,計劃中民生電價凍漲,產業電價依產值與用電量,區分行業別,分別調漲 7% 或 14%,平均漲幅 12.5%,預計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應該在 0.03% 左右。不論如何,仍將影響物價。
最直接影響全民荷包的是農業部公糧收購價格,立法院建議每公斤調漲 5 元,農業部拍板調高 1.5 元,收購總量不變,雖然可以節省國庫 91 億元的負擔,但是回頭來生產者還是會將減少的成本,反應在糧價上,漲價難免。
國際貿易戰影響通膨
前述由公部門決定的物價因素,已成為通貨膨脹的壓力,另外生產要素如勞動成本、資金等,隨著勞工調薪,或企業融資需求,以及外在通貨膨脹壓力,都將成為物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發動貿易戰,破壞全球既有的商品供應鏈及價格,增加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台灣是大宗物資,以及原物料的進口國,更難抵抗通膨。
川普政府近期考慮調漲半導體晶片關稅稅率達 100%,逼使台積電不得不計劃大幅調整晶片代工價格,可能從最初的 5%,增加到 15%,以避免造成沈重的損失。但是如此一來,各類電子商品勢將大漲,極可能造成另一波通貨膨脹。
公共政策抑制通膨
國內外各種通膨因素壓力沈重,為了避免導致奔馳性通貨膨脹(通膨率超過10%),或惡性通膨(通膨率超過 50%),引發經濟或社會動盪不安,政府有必要及早做好各項因應準備措施,例如透過財政政策,限制政府支出,避免經濟總體需求過高,造成通膨壓力。
政府也可以考慮適度增加稅收或歲費,降低民間可支配通貨,抑制消費,這些都是各國抑制通膨常用的財政手段。其他貨幣政策如避免降息,或在通膨嚴重時,適度升息、透過公開巿場操作,收回市場多餘資金,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台灣資本市場近年持續上漲,游資充斥,極可能因此推升物價,如何有效防止通膨,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