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3年,蔣友梅個展以油畫、紙上作品及立體雕塑三大形式,呈現其在宗教、文學、生命哲思等多元面向的內觀與辯證。
展覽名稱「心憩之處」(Where I Rest My Heart)不僅呼應藝術家同名詩作,更傳達了她近年來在心靈、精神與創作上對內在平和與圓滿的追求。
蔣友梅的創作深受其對文學的熱愛以及長年浸淫於佛學修習的影響。從作品的論述內容到命題,皆可見佛學、禪學及中國水墨精神的痕跡。然而,儘管作品以佛學的宇宙觀為起點,卻更著重於對當代議題的思索,包括創作行為與作品的關係、符號隱喻,以及材質實驗與色彩的運用。
在創作手法上,蔣友梅擅長運用多元媒材,透過不同媒材的物理交互作用,創造出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細石、香灰、紗布、粗鹽等材質在畫布上的交融、滑動、附著、凝固與擴散,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肌理,更昇華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引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記憶與情感世界,進而對時間、空間產生深刻的感悟。

本次展覽更著重於近一年來創作的中小型作品。蔣友梅的繪畫作品總散發出一種輕盈、閒逸的氣質,儘管其創作主題涉及佛道中對生死的哲學探討。無論作品的尺寸大小、形式(繪畫或詩歌),作品中所蘊含的喜悅、憂傷或遺憾,都如輕風般,輕柔地在觀者心中激起漣漪。
蔣友梅的創作風格不僅體現了她作為創作者的價值觀,也反映了她作為佛學修習者的個人修為。
作品中利用不同介質創造出的通透、流動、舒放或收斂的效果,在西方抽象繪畫的空間意識與視覺形式的基礎上,保留了東方哲學中對虛實、線條與氣韻的追求。以視覺形式的「色」與內在哲思的「心」為經緯,呼應了藝術家對心色相生共立的論述。
除了平面作品外,本次展覽還將特別展出三件立體作品《石頭經》(A Stone Sutra)。藝術家以自己的手掌翻模,掌中握有寫滿經文的圓石。這些作品源於蔣友梅在周遊列國時收集圓石的習慣,她會在圓石上抄寫經文,隨身攜帶,最後將其留在途經之地。
《石頭經》系列的三件作品以不同的手勢握持圓石,並巧妙地安排在展場的不同空間中,與蔣友梅的繪畫作品相互呼應,體現經文之石在藝術家行為下穿越時空的意涵。
蔣友梅的作品與其個人特質相呼應,水滴狀的繪畫《菩提淚》以菩薩的眼淚為靈感,記錄下菩薩面對執迷不悟的眾生所展現的慈悲心,也一表藝術家面對無常,將過往生命的總和轉化為創作的能量,呈現出恬淡與從容。
她以自身為圓心,以生命畫圓,將生死視為圓弧中的片段,將人生旅程視為循環中的相聚與體悟。觀者或許能在蔣友梅的筆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憩之處」。
持續更新!台北春季看展指南 會呼吸的黑洞、姚仲涵全新光電獸再進化

台北3-4月精選展覽。(影/台灣英文新聞Lyla Liu)